在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指導下,許多行業去產能路線逐漸清晰,對國內大宗商品的供需關系也帶來了直接影響。2016下半年,大宗商品尤其是廣受關注的黑色、農產品、化工等品種是否繼續存在投資機會?近日,在一次去產能深化背景下大宗商品投資論壇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下半年,大宗商品仍然具有投資機會。
近日,發改委公布了今年前7個月煤炭“去產能”的情況。截至7月底,全國已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僅占全年目標任務量的38%。
凱豐投資黑色研究員陳波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去除對企業的補貼。為什么民營企業集中的領域供給側改革不那么明顯?因為民企的補貼很少,而國企的補貼卻很多,補貼越多產量就越難以下降。因此,國企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他表示,改革要恢復市場的自我調解能力,把市場中行政的因素去除掉。當市場回歸成為一個主體,自然會發揮出應有的調節作用。最終的去產能、去產量,一定是市場自我調解能力逐步恢復的結果,供給側改革是通過行政化手段,把原來行政化對市場的干預驅逐出去。
對于去產能對黑色系期貨走勢的影響,陳波認為,黑色系整體成本上升,供應提升受限,庫存又處于低位,下半年很自然的存有繼續上漲的空間。
塑料、農產品價格上漲
與鋼鐵、煤炭行業一樣,塑料同樣面臨去產能的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8月3日發布《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聚焦石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重組整合。意見提出,統籌優化產業布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七個方面重要任務,首要政策指向化解產能過剩。塑料行業作為石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去產能也正在進行。
去產能對于塑料期貨價格的影響方面,象嶼股份產業研投部經理陸長林認為,塑料下半年新增產能不及預期,國內的一些行業龍頭企業雖有新增產能裝置,但預計下半年投產有難度;國外新開投產也不太樂觀。“塑料下半年漲價是大概率事件”,陸長林表示。
此外,與黑色、塑料的去產能相比,農產品去產能非常緩慢,產能甚至還在擴張中。擴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養豬、養雞現在仍然處在盈利區間。芝華數據CEO黃勁文認為,這可能導致畜產品價格下跌,不過對于飼料行業的豆粕、菜粕、玉米等卻是一個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份公募上報的商品期貨基金的數量有6只,目前累計待審的商品期貨基金已增至13只。公募基金的大批入市,或會帶來商品牛市的爆發。中信期貨副總經理王智全表示,“結合國內的宏觀政策與資金的流向來看,大宗商品的投資機會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