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鋼材價格的上漲,圍繞鋼鐵行業去產能的議論最近明顯增多。在今天(5.16)開幕的第九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去產能也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話題。鋼鐵行業怎么提質增效?去產能之后,人員如何安置?國外的鋼鐵巨頭用自身經歷,給出了建議。
最近一段時間,尤其是3月份,鋼材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這讓一些人擔心:鋼價的回暖會不會影響去產能的進程?對此,出席鋼鐵大會的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這樣回應。
辛國斌:我們認為當前市場供求關系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并未根本改觀,我們要貫徹落實好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構部署,把壓減過剩產能的目標和任務落實下去,確保去產能任務的順利完成。
辛國斌還再次強調了這個去產能的目標任務。那就是要用五年時間,再壓減粗剛產能1到1.5億噸,并由中央財政籌集一千億元,用于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退出人員的工作安置。
有關去產能,其實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有另一個視角,值得思考。他說,去產能不是因為需求不足,而是所有企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埃德溫·巴松:我們來看一下全球行業鋼鐵中從再平衡這樣一個狀況。我們看到它并不是說需求平穩了,而是說我們鋼鐵增長都應該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如何提高我們的效益和我們的效率,這是我們要做的。
埃德溫·巴松建議,政府要對市場進行及時的指導,建立適當的、長期的鋼鐵產業戰略。眾所周知,去產能面臨的最大問難題是人員安置。對于這個問題,來自日本的鋼鐵巨頭新日鐵帶來了他們的經驗,其中一些做法的細致程度讓人驚嘆。
日本去產能的過程早在1970年就開始了。新日鐵住金社長近藤孝生說,當時為了避免直接解雇員工,新日鐵成立了相關的組織,并且配置了50名專職人員,專門負責員工安置。
近藤孝生:對于特定的人才中介公司,我們出資并跟他們開展業務合作。制定終期及年度人員合理化 計劃,根據過剩人員的不同,制定個別的派遣借調計劃。我們采用的借調和轉職的制度,所謂的借調就是派遣,把勞動關系留在我們公司,但是工資的差額由我公司 來進行補償。到了一定年齡之后,把勞動關系轉到派遣的地方,但是工資的差額繼續由我們來補償。
工資差額補償,借調派遣的方案因人而異,這樣的做法只是經驗之一。新日鐵同時還通過開拓鋼鐵以外的多元化業務,安置員工。
近藤孝生:首先是開拓鋼鐵以外的事業,包括工程技術、化學等等。我們這些業務都是和鋼鐵有一定的關系的。另外,在9個鋼廠里面,我們也都成立了事業開發推進部,活用鋼廠的人才。像設備的維護、機械加工與制造、試驗分析、保安防災、花木魚類的養殖等等。
通過這些調整,新日鐵的生產效率和盈利水平都大幅提升,競爭力攀升到了全球頂端。這屆鋼鐵大會上,不少中國鋼鐵企業表示,將學習日本等國家去產能的先進經驗。當然,中國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辛國斌指出,國內鋼鐵企業去產能可以和互聯網+相結合。
辛國斌:有條件的企業要加快發展互聯網定制生產新模式,發揮互聯網+優勢,實現價值網絡上企業的信息集成,以互聯網定單為基礎,滿足用戶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柔性化產品需求。
評:鋼鐵去產能是一個長期過程。在一些國家,這個過程通常持續二三十年,有的甚至還長達40多年。這對我們的鋼鐵企業,乃至決策層都是一個考驗。也就是說,需要拿出智慧,拿出定力,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完成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