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重大項目正等著排隊上馬。
“戰略性新興制造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特色效益農業,包括‘四化’的融合發展,在這塊就提供有效的供給體系,這是加法的一個方面。加法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補齊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的短板。”3月1日,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智奎,談到重慶新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時說。
根據《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上述產業只是補短板的“加”領域,其他的還有 “減”、“乘”“除”的改革。“減”指的是去除過剩產能,通過“三去”減少無效供給,無效供給會占用資源;“乘”指的是全面推進創新、政府轉變職能,同時 擴大開放;“除”則指去金融杠桿,降企業成本等改革。
除重慶之外,3月1日,貴州公布了省委省政府的《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 效益的意見》。2月29日,《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等公布。此前江西、廣西、河北、內蒙古、四川、黑龍江等也提出加 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述方案在強調去除房地產庫存同時,也大力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其他各省的相應改革方案會陸續出來。
粵渝黔出臺細致方案
根據貴州公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見,下一步需要淘汰一批煤炭、鋼鐵、水泥等落后產能,同時要全力推動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鼓勵支持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實行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應貸盡貸”。
還要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形成貴陽與周邊省會城市2至3小時高鐵交通圈,建成省內“六橫七縱八聯線”高速公路網,加快建成“三橫一中心”500千伏網架等。
另外也要補齊教育醫療事業短板。推動三甲公立醫院醫生到縣鄉醫院開展義診等。強力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深入實施綠色貴州建設行動計劃,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環境服務。
曾到貴州進行過調研的首都經貿大學城市學院教授王暉指出,“貴州主要是山地,要發展經濟,主打生態產業,發展旅游業。”
與其他省市不同的是,貴州、廣東、重慶出臺了細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見。
2月28日公布《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提出,用2-3年時間,去除一批過剩產能、一批房地產庫存、一批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但是會騰出資源要素、市場空間支持有前景的企業發展。
廣東省政府同日公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方案和5個單獨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和重慶都是2015年經濟逆勢加快的地區,2015年經濟增速分別為8%、11%,分別比上一年增速提高了0.2、0.1個百分點。貴州2015年經濟增速為10.7%,在全國排名第三,較上年同期的10.8%基本穩定。
交行分析師夏丹指出,現在國家出臺房地產政策后,銷售更火爆反而是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庫存消化難度大。目前全國各地鼓勵農民工買房,但仍需要一些配套改革。
此前,不少地方出臺措施提出,農民工繳納半年公積金就可以進行貸款,不過農民工短期還拿不出工資流水,進而要適應銀行放貸的收入要求。
基于此,貴州省省省長孫志剛2月29日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完善地方金融體系,優化信貸結構,針對廣大農戶、個體工商戶等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和服務,保障重點領域、重點對象融資需求。
加大短板領域投資
與去除房地產庫存,去除過剩產能不同的是,重慶、廣東、貴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在一些短板領域提出了加快投資的要求。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智奎就指出,下一步針對重慶一些地區在基礎設施、生態環保以及脫貧、教育、衛生等領域發展相對不足的問題,重點實施脫貧脫困、基礎設施補短板、生態環境建設補短板、社會事業補短板四大工程。
像基礎設施領域就策劃了九大工程包,包括軌道交通及市郊鐵路工程包、城市道路工程包、公交設施 工程包、公共停車場工程包、農村基礎設施工程包、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工程包、農村信息化工程包、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包、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包。在生態環境建 設補短板工程策劃了三大工程包,社會事業補短板領域策劃了教育、醫療、文化三大工程包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2016年國家在地下管廊建設、高速鐵路,以及農村電網、治理污染等短板領域,國家還會加大建設,像地下管廊就可能涉及幾千公里。
其中廣東就提出2016年到2018年,要投資200億元,建設綜合管廊約350公里,其中珠三角9市建設約200公里,粵東西北地區建設約150公里。
另外加快高快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重點推進珠三角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高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建設贛深客專、廣汕鐵路等7個項目,總里程1283公里。其他的還有2016-2018年,廣東全省農村電網建設改造投資200億元等。
貴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提出了全力打造西南重要物流樞紐,強力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等。
據了解,目前全國短板領域的投資空間巨大,如農村的污染甚至超過了城市。“短板領域很多投資仍待試點,像農村污水處理就是如此,但要形成大的投資規模還需要時間。”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
不過,實施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只是補短板的一個方面,例如重慶過去加快汽車、電子產業發展,使得經濟快速發展,位居全國第一,這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還需各地因地制宜。
“在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的思路下,各省根據自己的省情提出自己的改革內容。”王崇舉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目前各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新的產業,大多提及機器人產業、新能源汽車及新材料等產業,幾大同小異。但是這些產業能否發展得起來,仍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