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環保部正在推動一項重點針對重金屬產業項目的“圈地運動”,以推動該產業的企業項目在污染物排放、園區土地集中化、水循環使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今年8月底,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上,就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時,做出了相應的表態:
涉及重金屬的項目必須進入工業園,園外的也要逐步搬遷到工業園區,新改擴建項目要明確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來源,不允許用“零排放、零污染”等任何名義為企業入園開綠燈。同時,集中治理園區的污染,推動園區土地集中化、廢物交換利用、水的循環使用、共用基礎設施,使它們達標排放。2017年底前工業聚集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逾期沒有完成的一律實行環評限批,取消園區資格。
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工業企業最普遍的三種污染方式。前幾年,環保部已經相繼在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相比之下,在土壤污染的防治方面,環保政策尚需發力。而此番陳吉寧推出的重金屬項目全部納入工業園區行動,意味著針對土壤污染的政策和措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盡管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已經明確表態,但不少從事環保行業的人仍感覺到,目前地方大多還在觀望階段。
近日,山東皓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李龍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企業還處于觀望狀態,對他們來說,治理需要很大的投入,他們也還在考慮哪種治理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更有利的。
李龍海認為,環保新政給行業帶來的新的機會。他說,“很多以前不做環保的企業,現在也開始轉手做環保了,整個環保行業的前景是不錯的,畢竟現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污染治理越來越嚴格。”
除了企業,各地對環保要求的程度也不盡相同,環保措施的推進也不一樣。李龍海告訴記者,比如一些省市的脫硫脫硝這些治理可能早就做了,但是廢氣治理才剛開始;而有的省份則還停留在分析廢棄成分的階段。
北京浦仁美華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侯興輝表示,污染企業納入工業園區,集中成片治理會更好,分散治理能讓環保企業相互學習,對環保企業也是提升。污染企業在污染排放方面基本上都能治理,但是就是有的企業不配合,不肯花錢,其實改善還是比較容易的。
浙江海元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葛介龍則認為,重金屬項目入園行動,對行業是利好。他告訴記者,污染從小、散的單個企業里,集中到園區比較好治理。同時那些小的企業、實力弱的企業就被淘汰了,進入園區的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他說,“對我們來說我們大型企業不會去做小的污染企業的,做成片的、大的企業,對環保企業來說是機會。小而散的企業不符合環保企業、沒有能力做環保的企業進不了工業園。”
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宋云說,“環境治理產肯定需要前期投入,但是企業也不是說就承擔不起。現在中國在進行結構性調整,相比以前,企業的工藝技術都有了大的改善,污染已經不是像十年前那么大了。企業如果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以及技術,水平高的話,是可以將有用的殘余成分進行回收,這樣企業自身的能源成本就下降很多,先進的環保技術的使用是會產生正效益的。”
宋云認為,環保部推動的重金屬項目進入工業園區的“圈地運動”對于環保工作而言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讓不好管的企業、監管失控的一些企業,進入工業園區就會比較好控制、監督。固廢排放經過企業、工業園區兩次處理,環保部門的監管也會方便很多。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的話,在污染排放的壓力方面會有所不同。廢氣的排放因為不能集中處理,所以必須達到國家的統一標準,但是水的話,每個工業園區基本都建有集中的污水處理廠,企業排放的污水只要達到園區污水處理廠的進入標準就可以了,這就比企業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里要松一些。”宋云說。
在宋云看來,重金屬項目全部進入工業園區,對環保部門來說,也會在環保執法上帶來便捷。他說,“以前得一個一個監管,現在只要把園區監管好了,執法上也會方便很多。”
據悉,現在我國的工業園區大致分為招商引資型和指令型。招商引資就是以便利的基礎設施以及優惠條件吸引企業進駐園區;指令型主要是針對污染重的企業,國家建好了工業園,強制性、指令性要求企業搬遷進園區。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各地曾興建了諸多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園區在推動地方招商引資、產業聚集和經濟發展方面帶來了很大便利,不過由于工業園區在占地、開發等環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工業園區也多曾多次被國務院列為清理整頓的對象。現在看,那些手續合規、同時又規劃合理的工業園區的存在,可能為環保部推動重金屬行業污染集中防治工作帶來了一些便利。
環保部在2014年編制的《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嚴格限制排放重金屬相關項目嚴格準入條件,優化產業布局。堅持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的原則,鼓勵各省(區、市)在其非重點區域內探索重金屬排放量置換、交易試點,實施“以大帶小”、“以新帶老”,實現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新增排放量零增長。
環保問題在最近幾年間,也得到了財政的大力支持。財政部從2010年起設立了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各地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的實施。
2015年,環保、污染治理等話題受到持續關注,政府也表現出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巨大決心。2015年1~8月,中央財政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支出為2165億元,比2014年同比增長22.7%。在2015年年中,中央財政下達專項資金約28億元,用于重點支持30個地市加快推進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
財政資金和環保政策雖然都在不斷發力,但為何企業對于環保的投入意愿還是不積極?
李龍海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企業處于觀望狀態,是在看國家政策在這一塊的執行力度,如果執行的更為嚴格,那他們就不得不立刻上馬環保項目,現在有的企業效益不是很好,還是能拖則拖。“因為很多企業本來效益就不好,再花錢上環保設備,對公司來說是沒什么環保效益的。”
企業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事實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極端。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公開表示,園區化有利于污染物的全流程控制,在工業園區內實行循環經濟,把一個企業的排放物作為下一個企業的資源利用,以及流程中節水和廢水回用等。還有一些工業園區在廢水綜合利用方面研發了一些超臨界熱解技術,比較實用,而且成本較低。
宋云認為,如果從園區里排到污水處理廠的話,企業排污標準甚至可以放寬,因為還有園區的統一再處理。他說,“這其實對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企業不需要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減輕了企業的治理壓力。企業的固體廢棄物在工業園區中也可以集中進行處理。”
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時,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專門強調,不允許用“零排放、零污染”等任何名義為企業入園開綠燈的問題。
對此,宋云認為“零排放”、“零污染”是偽命題,“污染可以降到很小,但是基本上是沒有辦法做到無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