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近日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王黎明5月20日接受中央媒體采訪時表示,工信部將和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加快制定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支持裝備“走出去”。王黎明指出,我們的產品、裝備甚至成套設備“走出去”,都應該是階段性目標。更深層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應該是帶動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實現產品、技術、服務、標準和投資的一體化。
我國裝備“走出去”前景廣闊
中國工業報:我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的現狀如何?
王黎明: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和產能,現狀還是非常不錯的。目前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們的規模不斷增加,技術裝備水平不斷地增強,許多產品在世界上還處于領先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我們有220種工業產品居全球第一,像鋼鐵、冶金制造、水泥、平板玻璃、軌道交通等處于世界較強的發展水平。從國際合作領域看,我們已經從過去的一般加工業、一般產品的貿易出口,逐步開始轉向技術、資金、裝備的集成化出口路徑。在“走出去”的路上,應該說前景是廣闊的。
我們現在的條件,主要有三項內容:第一,產品、領域不斷擴大,除了220種居于世界領先的產品,我們許多產品的出口交貨也在不斷增長。裝備制造業2014年出口交貨值達到68000億元人民幣,占全部工業產品出口總額的56.8%。而消費品工業是我們傳統的出口產業和產品,2014年出口總額、交貨值是44000億元人民幣,比5年前(2009年)在全部出口產品總額中的占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消費品領域的出口產品正在逐步地有所下降,而裝備制造業的出口凈增加幅度較大。第二,目前我們裝備制造的產業門類是齊全的。從原材料到裝備制造的水平,以及最終的裝備制造的產品,門類齊全,體系較為完善。第三,我們的對外貿易和投資結構在不斷改善。過去的貿易出口,可能單純是產品出口,有少量的投資出口或者產業的技術裝備出口,現在這種組合型的出口越來越多了。第四,國際產能的合作更加活躍。無論是機械裝備、汽車,還是農業機械裝備方面,在國際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占據的份額不斷增加。從這些方面看,我們目前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走出去”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條件。
我國裝備制造的競爭優勢
中國工業報:我國裝備制造在“走出去”過程中的競爭優勢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黎明:一是產品的優勢。比如機械裝備,在機械裝備領域,電力裝備的制造總量大約占世界的61%,造船工業的總量占世界的41%,機床占世界的38%以上,所以我們的產品有相當的基礎。關于下一步“走出去”,既有重大的裝備制造業,成套的設備,在機械制造上,有航天航空、軌道交通裝備,這些都是有相當的能力,具備更大的范圍、更寬的領域走出去的現實可能性。
二是培育成長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從這些企業2014年的統計看,在裝備制造業中,有56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許多企業,如中車、華為、中船重工、三一、中聯重科等這些企業都處在全球領先的位置。
三是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裝備制造和產能“走出去”的戰略合作。國務院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政策,像這次出臺的《指導意見》,從指導思想、總體要求、主要內容、政策措施、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制定得比較全面。下一步各個部門抓緊落實好,將對我們整個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都具有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中國工業報:落實《指導意見》,進一步推進我國裝備制造“走出去”,目前還面臨哪些難題?
王黎明:一是國際貿易保護、國際貿易壁壘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中國裝備制造走出去。二是“走出去”在規劃、法律、制度方面不是很完善。三是在整個融資水平、融資渠道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四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不是很強。五是“走出去”的國際化服務機制還有待改進。
支持裝備“走出去”的舉施
中國工業報:工信部在支持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
王黎明:工信部作為裝備制造和產能的主管部門,進一步支持引導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需要做很多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通過落實好國務院30號文件,和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加快制定完善裝備“走出去”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二是推動完善金融政策措施,使“走出去”的企業得到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比如金融機構在走出去的區域設立分支機構,在投資項目、領域、機制進一步發揮作用。目前國務院也在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前一段出臺的利用現有外匯儲備和資金,加快設立中投的國際合作產業基金公司,設立絲路發展基金,既有的中非基金,以及下一步的亞投行等。這些都將成為有力的融資支持。利用現有的各類發展基金和社會的投資公司,支持帶動企業走出去。工信部還將積極通過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裝備“走出去”的文件,加快選擇一批重點項目開展工作。前不久我們已經和國開行聯合選擇了30多個重點項目,通過銀企合作推動裝備制造“走出去”。
三是更好地發揮政府間合作的外交機制,引導帶動企業“走出去”。我感到這一段時間,中央國務院對這方面的力度很大。
中國工業報:通過這些措施,希望達到什么目標?
王黎明:結合《中國制造2025》規劃和裝備“走出去”文件的實施,未來5到10年的目標是:第一,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和投資有明顯進展;第二,在境外有若干產能合作示范基地能起步并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形成一批合作成果,帶動國內的裝備、技術和標準明顯提升;第四,通過產能走出去,使中國經濟形勢、質量提升、方式轉變都有明顯變化。
“走出去”的階段性目標
中國工業報:技術、標準和服務如何“走出去”?
王黎明:我們的產品、裝備甚至成套設備“走出去”,都應該是階段性目標。更深層的目標和發展方向,應該是帶動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實現產品、技術、服務、標準和投資的一體化。目前尤其是服務、技術、標準在“走出去”過程中,還有很大差距。只有裝備制造和產能加大國際合作“走出去”,才能更好帶動技術和標準“走出去”。也只有技術和標準更好地和國際接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才能更好帶動促進裝備和產能“走出去”。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是系統工程,是分不開的,單獨“走出去”不太現實。下一步在產品裝備“走出去”的同時,應該加大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的工作力度。
關于標準“走出去”,我們需要做四項工作:一是把現有中國標準國際化。我們很多國標、行標、企業標在和國際接軌上有很大差距。二是加快研究制定國際標準,更多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更多和先進制造企業聯合,在國際標準制修訂方面,體現我們的話語權。三是我們現有的裝備制造標準起碼要做到英文化。我們在軌道交通、鐵路建設、船舶、鋼鐵、機械設備制造、電力設備等領域,有好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但標準沒有國際化。四是我們現有國際領先的標準,在認定的基礎上,要讓更多的國際標準認證組織和我們互認互信互用。實現標準帶動產品,產品促進標準,一起“走出去”。
我們現有的服務水平與國際標準和要求差距很大,從政府工作層面、企業層面和社會層面,都需要大大提升。
“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
中國工業報:“一帶一路”對裝備“走出去”會創造哪些機遇?
王黎明:對于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對于裝備制造和國際產能合作也是重大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第一,能夠促進我們“一帶一路”的現有合作機制能夠進一步向更大的范圍、更深層次擴展,比如對東南亞的投資、在非洲的投資,可以有力提升和帶動重大的裝備制造業和產能的“走出去”。
第二,“一帶一路”劃定的區域范圍,應該講這一帶從東南亞到印度洋到非洲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良好的投資前景,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具有很好的勞動力資源,還有他們還屬于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市場前景廣闊。我們需要積極加以利用。
第三,在這一帶我們有合作的優勢和互相彌補的機制。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利用國際資源更好的促進發展,非洲地區是大家公認的資源寶庫。在東南亞和其他地區有能源的優勢,比如石油、天然氣,和我們有相當的發展互補性。他們正在發展中,需要我們這些產品、企業、技術到那里去加大合作,投資辦廠,包括鋼鐵、電力、有色、玻璃、水泥、基礎設施建設的原材料,這些都是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和走出去的空間。
完善配套政策 支持裝備制造“走出去” 應該說,包括投資潛力方面,我們在這一帶未來發展也極具優勢。有關資料顯示,我們在印度的投資量只占印度引進各類外資總規模的不到1%。我們在非洲的投資,這幾年也加大了力度,各方面投資很多。但總額加起來排世界在非洲投資的第六位。我們在東南亞的一些投資和合作項目的投資比例也不是很高,未來的前景應該是廣闊的。通過絲綢之路的海上經濟帶的廣泛國際合作,能夠帶動推進我們的裝備制造“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優勢發揮好,這個機遇抓住了,中國現有的裝備制造水平會大大提升,機制轉換、方式轉變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
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舉措,是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內容,是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圖為中國南車攜帶高速列車、城際動車組、地鐵、有軌電車、機車以及核心零部件IGBT等產品參加2014年巴西鐵路工業展覽會時的展會現場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