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涩涩屋www在线观看,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国产内射一级一片高清视频蘑菇

手機版| 您好,歡迎訪問機交網!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機電新政 ? 正文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全文)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5-20
核心提示: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國發〔2015〕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國發〔2015〕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中國制造2025》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有刪減)
 
  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形勢和環境
 
  (一)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將不斷激發制造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三)建設制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二、戰略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基本方針是: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扎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制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三)戰略目標。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1 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2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
 
  3 寬帶普及率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4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數據來源于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戰略任務和重點
 
  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一)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發布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范,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制造業創新網絡,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建設一批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規范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面向制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在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準制定。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快我國標準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采用先進的民用標準,推動軍用技術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大力推動標準實施。
 
  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知識產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機制,鼓勵和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專業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構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開展跨國知識產權許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編制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協同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能制造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系。
 
  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藥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制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提高企業寬帶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系統網絡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件、故障診斷軟件和相關工具、傳感和通信系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
 
 
  (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統籌推進“四基”發展。制定工業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制定工業“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布工業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向基礎領域集聚。
 
  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制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加大基礎專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建立國家工業基礎數據庫,加強企業試驗檢測數據和計量數據的采集、管理、應用和積累。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投向“四基”領域重點項目。
 
  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開展工業強基示范應用,完善首臺(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開展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示范推廣。加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采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大力提高國防裝備質量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
 
  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系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準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將質量違法違規記錄作為企業誠信評級的重要內容,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建立區域和行業質量安全預警制度,防范化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強化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制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準,提升與制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國家計量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建立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完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提高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健康發展,提升管理體系認證水平,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支持行業組織發布自律規范或公約,開展質量信譽承諾活動。
 
  推進制造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進產品認定,促進再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壯大綠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完善工業軟件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制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七)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
 
  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研究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和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優化工業投資結構。圍繞兩化融合、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
 
  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化存量產能。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切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示范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
 
  優化制造業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制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現有制造業集聚區,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推動發展服務型制造。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范,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建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在線定制、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務,實現與制造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強輻射能力。依托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加快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建立生產服務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產業轉移承接地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九)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鼓勵與境外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
 
  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并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系;依托互聯網開展網絡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國際總承包、總集成。引導企業融入當地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強投資和經營風險管理,提高企業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制造業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合作。發揮沿邊開放優勢,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制造業合作園區。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創新商業模式,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條,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
本文導航:
  • (1)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
分享到:0
?
?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行業資訊
圖文資訊
我國“十三五”規劃將實施“蛟龍探海”工程 加大工業有效投資 提升供給質量
我國首個“新三板”藍皮書在京發布 安徽省鼓勵新增工業用地彈性出讓
點擊排行

客服熱線:0551-62672521 業務咨詢:0551-62672521 郵箱:2268263116@qq.com

媒體合作: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在線客服: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機電產品交易網 . 版權所有 皖ICP備12004440號-2

博客| 特克斯县| 宜城市| 甘孜| 墨江| 汪清县| 都昌县| 修水县| 左云县| 平泉县| 堆龙德庆县| 天全县| 泰来县| 拜泉县| 竹山县| 绥中县| 兴山县| 洛浦县| 漳平市| 普宁市| 桃园县| 阜新| 大冶市| 吉林市| 新巴尔虎左旗| 神池县| 永和县| 万源市| 昌都县| 理塘县| 德保县| 桑植县| 界首市| 顺昌县| 新河县| 嘉义市| 新野县| 定兴县| 开阳县| 大洼县|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