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降幅雖達10.6%,但好于全國2.9個百分點,在經濟大省中走在前列。促進工業經濟恢復性增長,山東一個代表性做法是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達產。
記者走訪發現,在上述思路下,相較前期,企業生產和項目建設遇到的原材料短缺、員工返崗率低等問題明顯緩解,復工達產率持續上升;但受制于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人員物資流動受阻及終端需求削弱,不少企業仍陷于達產不達效的困境。
補“斷點”,訂單牽動產供銷
“項目建設所需的來自日本的部分設備無法按期到達,目前已比預定時間推遲一個月。”4月3日在泰山玻璃纖維鄒城有限公司采訪,記者被告知:1-2月企業總體保持平穩運行,但受全球疫情蔓延影響,進口設備、境外技師等受阻,影響了新項目投產運行進度。
“投產后能否達到預期效益也不好說。”公司黨委副書記方強表達了擔憂。考慮到進口原材料采購、運輸周期長,企業有一定的安全庫存,但隨著境外疫情不斷升級,企業在國內疫情防控關鍵期曾遭遇過的原材料運輸等難題正“卷土重來”,采購、銷售環節不容樂觀。
方強表示,未來企業可能會考慮“出口轉內銷”、產品結構調整,但面臨的市場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因為同行也都這么想”。他說,一位做車輛配件進出口的朋友已出現客戶取消訂單的情況,也有催著交訂單的,“無論哪種,都反映出對未來形勢的擔憂”。
省內一生物科技企業幾大業務板塊,既有面向B端企業商家的,也有直接面向C端消費者的。“承受著雙重壓力。”企業負責人表示,一方面,國外大型品牌商暫緩了原采購計劃;另一方面,國內疫情雖明顯緩解,但與其產品、設備相關的主要消費場景短期看還很難恢復到“顧客盈門”的狀態,相關采購意愿同樣在下降。
“之前擔心復工不復產、復產不達產,現在擔心達產不達效甚至重新停產。”一企業負責人直言,目前正常生產是為了完成春節前接的訂單,如果后續接不上,就只好采取階段性放假或者減少上班時間的措施來降低成本。
我省已關注到這些問題,多措并舉修補產業鏈“斷點”。截至3月31日,全省12121個重點項目復工率達到99.2%,計劃一季度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同時加快謀劃一批新的擴內需、補短板、強弱項的項目。各地、各相關部門正加緊梳理可能對接的項目清單。目前,山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基本實現應開盡開、能復盡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率也達到74.5%,兩類企業達產率都在持續提升。
疏“堵點”,打好政策主動仗
面對需求不振、訂單減少,企業積極開展自救,但從走訪調研看,限制因素較多。山東三和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原定3月舉行的重要展會推遲,導致無法及時與國外客商對接商談。泰山集團辦公室負責人劉波說,新業務的拓展中,對方來實地考察是必須的環節,而這即便在國內也比以前困難。
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供需對接“高速路”的電商、直播等線上平臺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但推廣費用也“水漲船高”,這對財務數據惡化的企業是個艱難抉擇。
位于齊河縣的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建筑用材生產基地,今年受工程項目延期開工影響,企業庫存數量大幅超過往年正常水平,產銷率較往年同期下降40個百分點,引發流動資金趨緊等一系列問題。3月27日來此采訪時記者了解到,上述情況已明顯緩解。公司綜合辦負責人表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省有關部門加大幫扶力度,為企業打通了與省內重點項目的直供渠道,目前萊鋼永鋒已收獲來自交通基建方面的幾十萬噸意向訂單。
實際上,萊鋼永鋒的最大隱憂源于其處在連續生產性行業。這類行業一旦停產,重啟成本極高,而山東有不少產業是這一類型。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賈慶英指出,一方面,要做好形勢更嚴峻的準備——山東大量企業生產的是中間產品,下游終端消費影響還在傳導中;另外,若供需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破解,連續性生產行業將面臨兩項資金(企業產成品占用資金和應收賬款資金)占用不斷攀升等難題,影響對增加值的貢獻。
綜合這兩點,她建議政府需在加強有效供需對接上提供更多助力,且越早行動,企業收獲越大;著眼終端消費的放大效應,有條件的地方可出臺一些刺激性政策、救助性措施。
3月31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舉行的一場“廳長賣紗”網絡直播幫我省紡織企業按下復蘇“快進鍵”:面對大量紡織出口訂單推遲、取消、違約,已生產的產品賣不出的情況,該廳輕工紡織產業處聯系國內專業紡織工業互聯網貿易平臺組織了在線直播,由該廳二級巡視員張忠軍向省內外企業推介山東紗線,全程共發布了52家采購需求,初步達成2000噸意向。
強“鏈條”,化危為機練內功
疫情發生以來,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人員、物資等所受到的挑戰引發人們的思考: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家企業、任何一個地方都很難獨善其身,如果話語權、控制力強大,應對風吹浪打的自主性和韌性也就會強。
我省東岳集團的氫燃料電池膜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是全球唯一從基礎原材料螢石直至成品質子膜、走完漫長工藝路線全產業鏈的企業。集團副總裁李玉文介紹,經過數十年的技術積累,東岳從價值鏈分工的“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并不斷延長國內價值鏈,減輕了對全球價值鏈的過度依賴。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濰柴——僅濰坊當地,已形成以其為核心的22個骨干企業和143個小微企業組成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疫情期間,濰柴的市場訂單全部如期交付,新的訂單又紛至沓來,直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300多家企業復產滿產。還有中國重汽——20年前在濟南的供應商僅幾十家,現在超過300家。
“這些企業不斷增強制造、創新力,帶動配套企業不斷聚集,疫情以來較少出現‘被動停擺’,在保障整個產業鏈安全上表現突出。”省工業經濟聯合會秘書長張祥認為,化危為機,倒逼產業鏈水平加速提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許多企業、行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并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他同時提到,一方面,這個過程對龍頭企業自身實力要求很高,尤其在產業鏈培育初期,涉及到龍頭與配套企業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在這個過程中拿出更好服務舉措和扶持政策。
大體量的龍頭企業終歸是少數。采訪中,不少企業表達了這樣的心聲:針對當前山東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力量——一大批處于新經濟領域、技術實力突出的瞪羚、準獨角獸、獨角獸企業,能否先從支持他們整合上下游研發資源上進行扶持?
記者了解到,全球多個知名化妝品巨頭近年來都有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考慮,廣州、成都等地正積極引育生物醫藥領域的知名企業來提升競爭力、吸引力,有的還向我省企業拋出橄欖枝。省內一些有基礎、有優勢的地方和行業,這方面動作是否應該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