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被認為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中,機械零部件大量依托進口算十分重要的一個。當前,我國機械零部件工業發展的總體現狀是: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國產化率偏低,質量差強人意。
在機械通用零部件“十二五”規劃之中,對行業發展曾做出過一句評價,叫做“工業大而不強,結構性對立突出”。結構性對立就是工業結構不合理,對應到機械通用零部件發展中,就是中低檔產能過剩,高端產品產能缺乏,工業集中度偏低,行業發展不均衡。
在2015年我國迎來了機械零部件發展的低谷期之后,業內一致認為,我國機械零部件高端化發展與國外先進水平至少還有10-15年距離,這期間一方面要改變國內消費機制和消費心理構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研發,保證產量和質量的過硬。
之所以從這兩方面著手,是因為業界一致認為,我國社會的消費機制和消費心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產零部件的崛起。國人在購買機械產品時,越高端越偏信進口貨,而買進口貨意味著更小的職責危險,這剝奪了不少國產零部件的應用機會。
不過,消費商場再怎么反響也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說到底應用、接受與否的關鍵還是在質量,如果產品過硬,市場的大門自然會打開。因此,相比于國內市場消費情況的整治,推動技術升級,保障質量才是重中之重。
面對當前機械工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重要時期,以及機械工業實施“強國戰略”的重要階段,我國尤其要通過基礎零部件核心技術的突破,來確保制造業強國目標的有效實現。為此,企業要通過自身的研發努力,爭取在2025之前實現四大目標:
技術突破目標,完成30項核心零部件技術瓶頸攻堅,產品標準和認證體系基本與國際接軌;提質增效目標,產品質量達到世界中高檔標準水平,企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能耗和生產效率提高30%;產業升級目標,培養30家高級零部件制造企業,涌現2-3家國際知名大型企業;市場發展目標,實現中高檔產品銷售額和世界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
但企業要完成這些目標并不容易,進入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同樣面臨著各種新挑戰,比如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挑戰;供應鏈不完善導致原材料大幅漲價等等。要打破這種局面,除了企業自身加大研發外,還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支持并幫助培養一批優秀企業,逐步縮短與國外的技術差距,尤其是應加大力度鼓勵企業的自主創新。
鑒于此,我國政府特別將零部件的高端化發展列為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并為此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
其中,《機械基礎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機械基礎件、機械基礎工業及基礎材料“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政策的推出,著重強調了對于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以及對零部件整體技術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積極引導和突破長期存在的固有問題,為機械零部件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政策環境。
而最為重要的是“十三五”規劃的發布。規劃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兩化融合、綠色制造為發展主線,以提高核心創新能力和提質增效為中心,推進五大工程、四項行動計劃,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可靠性和服役壽命,破解重大裝備“空殼化”問題,推動零部件產業向創造性、質量型、品牌型的轉變。
與此同時,進入發展的新時期,規劃還提出“互聯網+零部件”的發展辦法,打造若干電子商務平臺,培養一批成熟電商企業和電商服務企業,促進零部件銷售和物流方式的轉變。以“互聯網+”的形式,帶動產業中小微企業的加速發展與崛起。
規劃內容不僅提到了技術突破、提質增效、產業升級,將發展的新舊問題統統囊括其中,還著重提到了電子商務平臺、“互聯網+零部件”等新思路和新概念,將從研發生產到銷售服務的所有環節都納入到升級計劃之中,對機械零部件產業的升級做出了詳細而有效的部署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