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股革命性的產業發展新力量——以智能化為標志的工業4.0升級正在全球引發新一輪工業轉型競賽。在中國,恰逢工業轉型升級,經濟增長正尋找新動能的特殊節點,這股沖動尤為突出。
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其中明確表示,到2030年,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多年來,從機器換人到無人工廠,到
機床生產線的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掌握,一批以民用無人機、無人駕駛技術、全自動化機床等為代表的新一批智能化應用在珠三角密集出現,顯示廣東制造業正在這場全球智能制造競爭中,向工業4.0價值鏈上端逐漸靠近。
智能制造掠影
特斯拉背后的“無人工廠”
不久前,汽車界的“弄潮兒”特斯拉發布了新車型Model3。細看這款引全球粉絲競折腰的車型零配件供應商名單,東莞企業中泰模具赫然在列。
探訪了這家東莞企業。在位于東莞市橫瀝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車間,機器轟鳴聲中,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組裝,150多臺機器人完成幾乎所有的生產工作——這種先進的無人工廠為人們揭開一幅未來制造業的新圖景。
早在兩年前,東莞已出現首家“無人工廠”。在廣東東莞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打磨車間,原本需要650名工人的工序,因為60臺機器手的加入,現在只需要60名工人。據介紹,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外,機器代人的效果還體現在工作效率提升和產品不良率大幅降低。“工業智能系統讓工作效率提升近1倍,通過借助智能制造升級,我們也迅速在業內確立了競爭優勢。”
機器代人帶來的不只是用工減少、質量效益提高,更激發了廣泛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應用的有效需求,并倒逼實體經濟轉型。
東莞市經信局負責人表示,依托市場吸引力,東莞先后與大連機床集團、沈陽機床集團等國內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龍頭企業進行對接,還培育出盈拓科技、拓普斯達、艾爾發等具有技術優勢、產業規模的項目,為精密制造企業提供設備技術的企業正在成為支撐產業加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東莞勁勝精密就是其中一家。這家企業主要研發和生產消費電子領域的精密結構件,借勢國家工信部2015年首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的落地,2015年5月,勁勝精密以24億元收購了裝備制造行業的創世紀機械,全力向著智能裝備方案提供商的方向轉型。總裁辦主任曹豪杰說,接下來公司將轉型智能裝備方案提供商,幫助3C行業的同行們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出現,使得制造業服務化為中國制造升級提供了新的支撐點。以東莞為例,根據東莞經信部門對服務型制造業的調研,東莞26.4%的企業已嘗試向系統集成商轉變,12.9%的企業開始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有部分先進企業開始從以產品制造為核心向產品、服務和全產業鏈環節服務轉變。
機器人身影越來越普遍
東莞相關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19日,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共2303個,總投資約335億元,新增設備儀器66711臺(套)。項目涉及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兩個支柱產業的項目最多,特色產業中則以包裝印刷業的項目最多。
東莞有關部門對數據進行分析時認為,具體成效體現為“三提升”“兩下降”:“一提升”是拉動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2016年全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332.99億元,同比增長44%;“二提升”是提升產業競爭力,項目完成后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1倍;“三提升”是產品質量明顯改善,提高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標準化程度、工作精度,生產檢測環節減少人為因素影響,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7.4%提升到92.2%。“兩下降”是可減少用工19多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87%。
曾幾何時,以代工制造為代表的東莞制造業享受了全球價值鏈深化所帶來的貿易投資紅利,但是在價值鏈中獲利微薄和話語權不足。在全球制造鏈中逐步形成的高度路徑依賴,使得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和全球價值鏈攀升顯得尤為艱難。
如今東莞模具機床裝備制造業呈現出的新態勢正是中國制造向更高形態躍升的典型縮影。此輪以“智能化”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正在不斷深化,美國、德國、日本在振興制造業上走出一條新路子。他們依靠科技創新,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提高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謀求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工業機器人技術是現代工業中尖端自動化技術高度集成體現,是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中國制造2025》明確,推進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廣東作為制造業重鎮,政府為此專門制定了落實文件,給出了大量優惠鼓勵政策,如今在大批廣東的工廠里,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普遍。
“機器代人”的經濟沖動
“智能化”在南粵大地上迅速蔓延,智能機器人進入了汽車制造、紡織、食品、精密儀器、軍工等領域,逐漸被人們廣泛熟悉和應用。然而,就在2014年春交會上,參展商還在談論“智能化”生產的可能性,而來到2017年春交會,創新和智造已成為有競爭力的參展商必備的標配。
調研報告舉例:某電器生產企業的壓縮機改造一條機加工線,需投入2臺機器人,整個項目改造費用約為142萬元(每套約為71萬元),每臺每年運營及維護成本約為2萬元,可減少約5名員工(6名員工,還要剩下1名控制維護生產線),人工成本為6萬元/人·年,每名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按兩班倒計算,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5人×2×6萬元/人=60萬元。
政府這雙無形的手與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讓制造商競爭相恐后地加入“智能化”大潮。
在云浮,2016年,廣東南牧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與其他公司合作研發的全球首條養豬裝備全自動化生產線正式啟動投產,整條生產線由物料到成品全程自動化生產,實現無人作業。過去需要130人左右的傳統車間,如今只需要12人(主要是管理人員及控制、維護工程師)。今年,該公司又推出養禽設備自動化車間,將無人化進行到底。
從佛山到廣州、深圳,已獲得風險投資創新工場提供的3000萬A+輪融資的無人商店“F5未來商店”,宣稱今年內將推出50多家新店,全店智能無人化經營,使得每家店開店成本僅需要15萬元。
某電器生產企業的壓縮機改造一條機加工線,需投入2臺機器人,整個項目改造費用約為142萬元(每套約為71萬元),每臺每年運營及維護成本約為2萬元,可減少約5名員工(原本6名員工,只要保留1名控制維護生產線),人工成本為6萬元/人·年,每名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按兩班倒計算,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5人×2×6萬元/人=60萬元
該企業包裝工序需要10名工人,每人每月工資2000多元,包吃、住和社保,一個月該工序的人力成本為2萬多元,一年累計接近25萬元,此外還有額外的工廠福利、補貼、獎勵等支出。而一臺包裝機只需要幾萬元,兩臺包裝機可等同10人的工作效率
專家解讀
擁抱智能化大趨勢
讓社會共享福利
無論是工業4.0、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者其他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智能化的一種趨勢。工業、商業、服務業都可以智能化,乘坐地鐵、ATM自主取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開始走進無人服務的場景。而無人商店、無人工廠屬于非常見領域出現了這一現象,所以討論熱度這么高。其背后就是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化這種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此,我的態度是應該雙臂擁抱這個趨勢。
無人工廠、無人商場并不是很嚴謹的概念,是一種形象的表述。所有的價值都是人類創造的,其實只是某個生產環節可能是無人的,但其背后同樣需要程序設計、管理等環節,這些環節還是需要人去參與的。
這種趨勢出現的動因其實還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資源是有限的,具體來說有著經濟、技術、安防和環保的原因。近年來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資源結構性短缺,使用機器更能節省成本。而隨著互聯網、智能化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之間相互融通、集成,已經足夠成熟運用于市場。再者是人們對于生活質量、工作環境的要求,部分工作用機械手來處理更環保,也能避免因工負傷。
而對于機器人搶了工人工作的這種擔憂,其實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已經出現,歷史上“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就是一個例子。每一個工業革命都會帶來這樣的問題,會產生這樣的陣痛期,但同時必然創造出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就業。
此外,并不是說是新的經濟現象出來,原有的經濟現象就會死去,電子商務的出現盡管對實體店產生了沖擊,但是也有實體店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了大發展,電子商務也拉動了整個社會的消費。智能制造是進步,對于產生的陣痛期,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聯合采取行動,縮短陣痛期、減少震蕩,讓全社會共享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
無人工廠取代不了“創意工廠”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以無人商店、無人工廠為代表的技術進步確實是大勢所趨。如無人商店的出現,有賴于人工智能的出現,是數據技術、信息技術等技術帶來的一個改變。
它們的出現,對于商業零售、制造業本身來說,影響很深遠。比如東莞,制造業的發展帶動了商貿和物流的快速發展,如果無人工廠和無人商店真的全部普及,替代的工人和銷售員將何去何從,確實是個問題。但新商業新業態的出現,對勞動力也產生了新需求,消費層級也會向高端化發展,會倒逼當地產業升級。
技術進步將帶來什么?在《未來簡史》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巨大的技術進步將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閑、教育、衛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人類社會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全新的階級——無用階級,他們在經濟上毫無用處,沒有就業也無法就業,社會富足可以保障他們的生活。
對于這種擔憂,我們不要用“狼來了”的心態去看待,而是積極應對。對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全面來臨,政府、企業和社會需要提前去布局,比如被取代的勞動力將如何轉移,政府需要提前做好規劃,有針對性地培養。
在未來,更多行業可能受到挑戰,會計、律師等行業都可能出現無人化趨勢,有既定的規則且不需要太多創意的行業容易被無人化取代。但是,需要創意的行業,比如音樂家、作家就不太擔心被機器人取代。無人工廠、智能工廠未來可能是機器人更有優勢,但在“創意工廠”,人的作用無法取代。
廣東經濟非常開放、包容,制造業的基礎扎實,行業配套齊全,毗鄰港澳發達市場,制造業對于機器代人需求迫切,此外廣東的文化鼓勵創新,在這個大趨勢下未來廣東可能在全國起到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