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國際能源峰會暨展覽會日前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機構的專家發表演講,演講嘉賓均提到了我國需著手改善能源產業發展結構,通過產業間的協作與創新,發現產業未來的增長點,助力我國能源革命。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產業發展將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化解供需錯位矛盾、創造產業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作為重點,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和消費需求。實現路徑是把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以及文化創新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創造產業新供給,奠定產業發展的新的基點。各行業的專家也在發言中對“創新驅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中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
轉型迫在眉睫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稱,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我國油氣企業總體實現了平穩開局。我國石油天然氣產業要突破一批勘探開發核心技術,提高新老油田開發效率,重點開發低品類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技術和提高常規及老油田采收效率的技術,形成系統配套高效低成本的技術裝備體系,保證國內油氣長期穩定的增長;大力推進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開展石油產業升級改造,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增強油氣行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圍繞煤炭的轉型升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劉峰表示,目前,煤炭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步伐加快,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生態礦山建設和節能減排取得進展,煤炭安全生產狀況好轉。他提出,“十三五”時期,煤炭需求增速放緩,清潔能源替代步伐加快,機遇與挑戰并存,煤炭行業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控制總量、優化布局、優化存量、控制增量、淘汰落后、消化過剩、調整結構、促進轉型、提高質量、提高效益的總體思慮,推動能源革命,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推進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低碳節約化利用,提升煤炭行業發展科學化水平,構建集約、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煤炭體系。
電力體制的創新轉型也在不斷地推動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我國總體電力供需趨于寬松,電力綠色發展轉型加快,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電力結構進一步優化,電力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諸多技術國際領先。這包括已建成特高壓工程,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電網技術攻關等。現階段還需加強智能電網基礎建設,推進互聯網+智能電網建設,全面提升電網間的優化配置和多種能源的能力,使節能替代力度加大,同時,加大煤電轉型升級,實施燃煤電場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提速工程,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煤電機組改造和淘汰力度。
創新驅動發展
盡管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煤炭仍占據我國能源結構的主導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在“十二五”期間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將在“十三五”能源結構調整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可再生能源緣何能夠在“十二五”期間發展矚目?
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除了政府起到的推動作用外,技術進步支撐了發展。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多種材料的運用,組件效率的提高等都是可再生能源取得大發展的原因。未來,解決長距離輸送和消納問題也需要智能電網的建設和分布式的推廣等。此外,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的開發也將對調整能源結構起到助推作用。
以能源為動力的汽車工業也在國家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不斷創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從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創新角度介紹,過去的一段時間,新能源汽車電池平均能量密度迅速提高,電機成本大幅下降,充電技術得到創新發展,安全技術也在不斷創新中。“新能源汽車創新是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的創新。”他說。
廣東省佛山市不斷推進氫能源產業超前發展。創新地選擇氫能源來做地方發展的新常態下的突破口。在佛山和云浮兩個地級市,率先全國開通了兩條氫能源公交的示范線,由此帶動了氫能汽車的合作。突破了行政審批、市場運營以及資金瓶頸,跨區域的與四川、天津等地進行合作,打開了氫能的全產業鏈布局。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總裁李春雷總結稱,能源領域新的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等革命性的技術發展為推進能源行業生產和消費革命,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能源行業新的技術、分布式能源、互聯網+、先進儲能技術等等,能源行業進入快速創新的階段,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層出不窮。
據了解,本屆峰會舉辦近30場行業專業會議活動和11000平方米展覽,內容涵蓋能源互聯網、氫能與燃料電池、電力、油氣、光伏、核電、燃氣輪機、節能環保等眾多領域,是我國能源與能源裝備產業的全景式活動平臺。交流內容主要包括新興的專業領域、技術的跨領域交流與合作、行業間的跨界協作等。
“創新驅動 我國能源體系醞釀重構”由機電網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行業資訊,請點擊關注:機電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