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需要新理念,而創新已被列為“十三五”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審視當今活躍于創新大潮中的國內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等“共舞者”,創新基因已深入其髓:他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有效鼓勵創新活動,并激發創新活力。
但必須正視,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創新能力仍然不強,我們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一切有利于創新的想法得到尊重。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現有的創新環境則是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對于那些并非處于聚光燈之下、生長于原野的非明星企業。筆者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訪問”的形式,歷時近兩月,收集有效問卷1048份,實地采訪10余個省份的近百家創新型企業。調研發現,創新驅動戰略激活一池春水,體量小但靈活度高的中小微企業已成為當前創新的主力軍,他們有激情、有活力卻體虛貧血,政策“易感”,免疫力低下,“青春期”遭遇“亞健康”,渴求一個適宜生長的生態。
“青春”:中小微企業更舍得研發投入
如果按照年齡段劃分,作為創新驅動主力軍的中小企業猶如初出茅廬的熱血青年,普遍囊中羞澀卻極舍得花錢,體量偏小但爆發力驚人,展現出“有志不在年高”的欣欣向榮之勢。1048份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中小企業成為原始創新的最大主體。占比59.3%的中型企業開展了原始創新,在所有類型企業中占比最高。大型企業和特大型企業這一比例分別為54.6%和58.3%,小微型企業占比略低,也有48.1%的已從事原始創新。
在創新投入上,中、小微型企業也比大型企業更舍得花錢。按照國際經驗,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5%以上才會具有一定競爭力。調查問卷數據顯示,48.89%的中型企業達到這一水平,在所有類型企業中占比最高;小微企業次之,占比46.3%的小微型企業達到這一水平。而專職研發人員占職工比例在10%以上的也以中型規模企業為首,數據分析顯示,占比55.53%的中型企業這一比例超過10%。
中小型企業在創新研發上舍得花錢,而且不乏遠見。重慶微標CEO段文彬用10年時間,把企業帶上了國內RFID無線射頻識別行業的第三把交椅。“公司研發人員占所有員工的65%以上,盡管2015年的營收額只有4000萬元,但我們依然把利潤的80%投入到創新研發當中。1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提前兩年做研發技術儲備,這也是我們持續發展的前提。”
舍得投入創新,換來的是指數級的回報和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的延伸。交叉分析調查數據顯示,在研發投入占銷售額5%以上的企業中,有近六成的企業其非制造環節(研發設計、品牌價值、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對企業利潤的貢獻率在50%以上。國家北斗芯片特聘專家周文益回國創辦西安航天華訊科技公司,公司近三年來利潤增長率在200%—400%之間。他告訴記者,公司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制造環節全部外包,非制造環節對企業利潤的貢獻至少可達到70%以上。
“展現在面前的是一片神奇而迷人的市場。”周文益說。無論是被稱為“工業味精”的石墨烯,還是北斗導航、3D打印技術……當前技術創新受益的不只是單個的企業或行業,所帶來的是跨界跨行業的整體提升。
“市場是驅動創新的最好推進器”,重慶市科委創新發展辦公室主任陳軍感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提出已有18年,但真正讓企業重視這一句話卻是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之后。調查數據顯示,占比74.5%的受訪企業把研發經費投向了產品研發。“曾經拼資源、靠產能都能掙錢,現在不行了,再不創新就沒有出路了。”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江蘇凱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善珍認為,想辦成百年公司,靠創新、靠產品、靠人品。
“貧血”:創新投入壓力過大
調研數據顯示,研發投入巨大,經歷爆發式生長的創新主體普遍呈現“貧血”狀態。問卷分析數據顯示,企業研發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資金、企業自籌、銀行信貸三個渠道。其中,超9成受訪企業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為企業自籌,來自銀行貸款和政府資金的占比分別為37%和25%。占比超過一半的企業表示,影響企業創新的主要問題在于創新投入壓力過大。
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的主體,一方面新開拓的市場潛力無限,另一方面卻是可用資金捉襟見肘。一句“我的實力撐不起我的夢想”成為他們開疆拓土之路上最無奈的心聲。“20年前我接單繡星巴克的標志,后來才知道那叫星巴克,我得繡多少個星巴克,才能喝得起一杯星巴克!”盡管生意不好做,但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心悅電腦繡花有限公司董事長萬素麗仍下定決心從代工轉向打造自有品牌,在為國外品牌代工20年后注冊了自己的刺繡商標“鳳儀天下”。總產值6000萬元的企業,3年時間為品牌推廣和技術研發砸進去了4000萬元。然而,從去年底至今,她卻因為流動資金緊張推掉了將近90%的訂單。“創新研發就是燒錢”,作為紡織行業機械制造的帶頭人,蘇善珍在研發絡筒機上投入高達1個多億,企業資金鏈極度緊張,卻始終未見財政的科技資金支持。這位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的企業家不禁疑問,“國家花了那么多科技資金,都給了誰?有成果的又有多少?”
在問卷調查中,企業回答“創新政策上的訴求”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希望提供研發資金扶持”“希望根據創新型企業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制定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希望完善配套服務,加大人才引進工作”。其中,72.04%的受訪企業期盼“加大研發資金扶持力度”。
企業稅負重、融資成本高等老大難問題,無疑加劇了創新企業的“貧血”狀況。以江蘇笛莎公主文化創意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去年企業盈利1000多萬元,同時繳稅也達1000萬元,稅負占企業3%到4%的運營成本。“公司的銷售收入中稅費約占8%到10%。”江西贛州一家創新型企業負責人在問卷上寫道:“企業自主創新,資金人才投入較大,且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而在研發時間內,企業可能經歷各種風風雨雨,在市場行情不好,整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疲軟背景下,是否繼續投入研發成為企業最糾結的問題,畢竟前期已經砸進去不少,但要出成果還遙遙無期。”
創新型企業在業務上創新,其本身也屬新生事物。然而,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這些企業還經常遭遇“新生不適應癥”。受訪企業反映,將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是此次全面營改增減稅規模較大、受益面較廣的一項利好舉措。然而,對于輕資產、人力成本占比較大的創新型企業來說,只針對研發設備的增值抵扣對其降低稅負成本影響不大。“一邊松綁、一邊稅收增長”,廣西柳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局局長董秀鸞表示,開發區15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現已有10多家明確表示不進行復審。
在江西省科技廳重大專項處處長張維敏看來,科研創新重心從體制內科研院所向企業主體轉移,但相關配套的制度供給并未跟上,且存在把企業的創新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混為一談的誤區。同樣是購買一臺進口研發設備,高校去買可享受關稅減免政策。“但企業卻不行,因為你的營業執照上寫的是生產企業,怎么證明是用于生產還是研發?”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在創新創業政策上的訴求排在前三的以此分別為提供研發資金扶持、根據創新型企業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制定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務,加大人才引進工作。其中72%的受訪企業呼吁加大研發資金扶持力度。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也認為,落實創新政策,免稅是更大的政績。
創新性企業在瞄準市場上無疑更有優勢,但在當前成本重壓下,生存壓力和投入動力互相角力,束縛、制約了企業搶抓戰略機遇。數據分析顯示,66.89%的企業認為,國家產業扶持、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影響企業創新投入。此外,有55.25%的企業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也影響企業的創新投入。
“亞健康”:政策和制度成發展瓶頸
調研發現,創新型企業有活力,有沖勁,也有爆發力,但無奈體量偏小,對當地財稅的貢獻遠低于傳統大型企業。加上其本身尚處在一個創新創業制度正逐步完善的環境下,主體地位的確立和鞏固高度依賴于外部環境,活力無限卻免疫力低下。29歲獲評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次年離開大學創業的西安鉑力特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薛蕾一臉陽光,內心卻時常焦慮。公司和人一樣年輕,但發展速度驚人,成立不滿5年已成為全國金屬3D打印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長。但記者看到,這樣一家快速成長的公司仍窩在一棟低矮狹窄的兩層樓中。薛蕾無奈地說:“早在3年前,我們就申請建新廠,但進度比較慢。經過多次協調,才征了地,啟動建設。”
在回答“影響企業創新的主要因素”時,受訪企業中32.54%的選擇“稅收、考核等現有機制不利于創新”,29.68%的選擇“政府支持引導不足(包括審批難、簡政放權不足、行政法規受限等)”,16.98%的選擇“缺乏公平競爭環境”。“中小創新企業需要呵護,需要重視,不要讓好苗子在等待中枯死。”薛蕾說,這一輪創新驅動所聚焦的領域,技術水平和國外相比多數處于并跑甚至領跑階段,建議多關注這些技術水平高、創新有代表的企業發展。“不是要政府違反原則,而是及時落實政策、回應企業訴求。”
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創新型企業對當地政府,尤其是主要領導高度依賴。“免費的樓宇并不重要,企業更看重的背后的軟服務。”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對企業來說,最大的政策風險來自于政府領導層更新,個人因素影響有時甚至會強過政策因素。這一論述在企業也得到反映。西南某地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正是當地主要領導對機器人產業的正確理解,才使得這里成為產業鏈最完整、產業全國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
政策直接影響著一些創新模式的推廣。上海紫竹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嘉敏和記者表示,曾經有一個代駕相關的創業項目,一開始園區擔心政策上通不過,在園區評審時就關掉了這一項目,后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了它一點投資。結果這一模式很快就推開了,政策也沒有一棍子將它打死。“未來的機會肯定是跨界和分享,在前置審批上要給創新企業幾個月的包容期”長三角地區一位經信系統相關負責人說,現在面對創新業態,有些政府部門的監管不是“虛心”幫助而是“心虛”輕視,最終要么是被市場倒逼著改革,既定的策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只能推陳出新;要么這些創新業態被逼得無路可走。“新經濟工作者在這邊拍桌子罵娘說政府不鼓勵創新,換一個門出去,老百姓又說監管部門怎么不管這些披著‘外衣’的創新騙子,政府部門需要盡快在創新和規范之間求得平衡。”
和傳統企業相比,創新型企業在搶抓、瞄準市場需求上無疑更有優勢。在這一過程中,來自政府層面的需求牽引常常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原鐵道部對車輛實行車輛標簽化管理,使得中國的三家RFID無線射頻相關公司獨步全球。段文彬最自豪的在于,他的企業研發的設備能跟上中國高鐵300公里時速的速度,而美國同行卻只能做到80公里時速。
在調研中,創新型企業研發的產品使用受限,甚至國內使用緩于國外的現象也部分存在。江蘇常州碳星科技公司從事石墨烯油水分離產品開發,其研發的油水分離器樣機用于采油,每桶油可節約成本5美元。然而,比較尷尬的是這一技術已于一年前引起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關注,現已進入測試階段。國內某大型油田時隔半年后才前來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