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用電器服務維修協會延保服務專業委員會15日提出,自今年起,推動開展電器電子服務業廢舊電器電子產品“互聯網+上門分類回收+新型服務”體系建設,試點一年,兩年在成熟重點省區和全國主要品類企業中完善擴大,三年在全國逐步推廣。
廢家電
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越來越多的電器電子產品被廢棄,新思路下的試點能否解除以往的頑疾,讓產品回收、處理、再利用步入一個良性循環,使環境、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
我國是
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和廢棄大國。據估算,每年主要電器電子產品報廢量超過2億臺,重量超過500萬噸,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產生國。
中國家電服務維修協會常務副會長趙澤蕊告訴記者,截至2014年底,進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處理企業共計106家,年拆解能力超過1.33億臺,實際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達7000萬臺左右,而2014年全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量為13583萬臺。由此看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量與有政府基金補貼的拆解處理企業的實際拆解量相差6583萬臺,也就是說,回收來的產品中有一半沒有交付給正規企業處理。
目前,我國廢舊電器電子回收主體及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個體商販上門收購;二手集散市場收購;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定點收購;以政府主導或電器電子銷售企業自行開展的“以舊換新”形式收購;以電商為主導、物聯網為技術核心的小件電器電子上門回收體系;延保企業置換的破損電器電子產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城市礦產示范基地自建的回收體系;由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自建或授權的售后服務企業、服務商、服務網點提供回收服務。
其中,個體商販、二手集散市場、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是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的主流,占回收總量比例較大。但它們回收的產品很少交付正規拆解處理企業,多半流向了個體小作坊拆解處理廠或非正規二手市場。
“個體戶給出的回收價高,導致某些區域的拆解企業面臨無貨可拆的境況。”一位拆解處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2015年6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探索適合不同電器電子產品特點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施方式,建立回收體系、推動資源化利用、開展協同創新。試點范圍主要包括家用電器、計算機、通信及電子產品等,試點實施年限為3年。
趙澤蕊表示,回收是電器電子產品售后服務產業鏈條上的一環,借助“互聯網+上門服務”,將線上平臺、線下上門服務、物流倉儲、拆解企業有效整合,是未來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業的發展方向。此次“互聯網+上門分類回收+新型服務”體系建設試點,計劃從兩條線路推動,一是以全國大型生產或銷售企業維修服務經營組織為龍頭,二是以重點省區內營銷或維修服務連鎖企業為龍頭。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即使實施這一新的回收模式也還有一些問題待解決,比如盈利模式、回收資質、回收產品是否交給有資質的拆解處理企業、政策支持和行業推動、顧客信任等。
“尤其涉及手機、IPAD等產品,消費者在回收過程中非常在意是否真的把數據徹底消干凈了。”聯想全球服務戰略高級經理王鉞說,所以工作人員會當著消費者面對產品進行消磁。另外,對于企業而言,回收中還要推出一些增值服務,例如產品維修、系統升級等,并事先評估產品剩余壽命,預計回收時間,避免翻新機流入市場或是被不合規拆解污染環境。
上海新金橋環保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褚永怡認為,創新之外還要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同時逐步培育環保回收意識,讓他們遠離小商販,從而壓縮灰色地帶的利益空間,比如公司旗下的“陽光阿拉環保卡”,環保積分與銀行賬戶綁定并可直接轉現金消費。總之,回收服務離不開規模化、多元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