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Phone新品銷量的井噴,蘋果的供應商也享受了一次業績盛宴。上周,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鴻海精密發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在大屏iPhone銷售依舊強勁以及生產效率改善降低成本的推動下,鴻海第一季凈利潤同比增長56%,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快增速。而據外媒報道,供應鏈上的其他廠商業績也有明顯變化。日本陶瓷電容制造商村田營業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16%。iPhone的攝像頭模塊供應商,中國臺灣的大立光電也實現了61%的同比利潤增長,韓國iPhone屏幕供應商LGDisplay的利潤甚至達到去年同期的8倍。不過,即便業績一片大好,但供應商們也并沒有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在iPhone6帶領蘋果重返手機霸主地位的時候,供應鏈廠商也在調整著自己客戶的比重,經梳理發現,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國產廠商正在成為各家供應鏈廠商爭奪的對象。
供應鏈格局分化
有分析師認為,安卓全球市場份額自去年登頂之后就開始緩慢回落,特別是在蘋果iPhone6和iPhone6Plus創紀錄的熱銷影響下,這一趨勢開始加速。來自Kantar Word panel Com Tech的報告認為,安卓在全球主要市場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失去的用戶中32.4%投向了蘋果手機。而這也直接對其供應商產生了影響。以最大的安卓手機廠商三星為例,有分析指出,由于去年份額大幅下滑,三星智能手機業務已經被自家的存儲芯片業務超越。三星公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利潤降至43.11億美元。
雖然三星的零部件業務從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手機業務的利潤下滑,但三星本土供應商卻沒有這么好運。外媒報道,觸摸面板供應商日進顯示和天線及攝像頭模塊供應商Partron,去年的營業利潤分別下滑62%和51%。而面對安卓的另一波陣營,供應鏈態度也開始產生分化。雖然IDC作出中國智能手機出現六年來首次下滑的預測,但這并沒有影響供應鏈向部分主流中國廠商品牌傾斜。
日本手機零部件廠商開始大幅度增加外部客戶,有分析指出日本企業已經為iPhone供應了三分之一的零部件,并且為中國廠商提供了大量高科技零部件。摩根士丹利三菱日聯證券分析師Shoji Sato表示,蘋果和中國本土品牌的兩大需求來源給村田等公司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機會。雖然蘋果采購的尖端零部件價格達到中國廠商使用的零部件的10倍,但隨著中國本土手機品牌在4G網絡下的逐步普及,其需求增速也在加快。
誰是第二個蘋果
從銷量到品牌,從國內到國外,華為與小米之間在手機市場的爭奪也影響著供應鏈的競爭局勢。據臺灣媒體報道,目前小米已成為臺灣手機代工企業第二大伙伴,今年訂單約6800萬臺,蘋果仍以2.2億臺居冠,小米正以黑馬姿態拉升臺灣手機代工的出貨量。在臺灣,除了負責組裝的代工廠富士康和英業達,小米的供應鏈伙伴中還有手機芯片制造商聯發科,提供面板的友達、開發驅動IC方案的聯詠、相機鏡頭制造商大立光等。而隨著小米向海外發展,富士康也加大了海外代工廠的投資力度。4月份,富士康高管對外表示將在印度投資35億美元,設立手機等生產線,其主要服務的代工客戶將是小米。
從供應鏈布局上來看,目前與小米結盟的國內供應商有上百家之多,其中上市公司達到了十多家,為小米提供不同的芯片、結構件等手機零配件。越來越多的深圳零配件制造商加入到小米的供應鏈中,如玻璃加工商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觸控面板廠商歐菲光、電感供應商順絡電子,以及提供鋰電池與移動電源的欣旺達與卓翼科技等。而華為則擁有更加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在臺灣有聯發科、大立光、群創、閎暉等。華為P8所采用的海思處理器一直以來都由臺積電代工,P8的圖像處理器(ISP)則由華晶科打造。
而在國內市場中,華為也是各家供應鏈廠商2015年追搶的“香餑餑”,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供應鏈廠商表示,目前公司業務中除了蘋果,華為的業務量在不斷攀升,他看好未來三年華為等國產手機廠商的增長。經查閱相關財報發現,曾列創業板史上“最牛”公司之一的藍思科技,雖然被譽為蘋果概念股,但藍思科技2014年上半年內銷的前三名客戶分別是信利光電、華為終端公司、小米通訊。而在興業證券調研的德賽電池報告中,顯示雖然蘋果仍為其主要增長動力,但次動力來自于非蘋手機,客戶包含三星、索尼、小米等客戶。興業證券表示,德賽2015年客戶拓展重點將落于華為,預估整體非蘋果手機業務營收為14.1億元,同比增長16.5%。
華為消費者BG業務CEO余承東,在年初向外宣布了華為2015年的市場目標:收入目標為160億美元,出貨量將超過1億臺。而小米董事長雷軍此前也表示,在2015年小米的銷售額有機會過千億元,出貨量至少達8000萬臺。
到底誰會是2015年供應商眼中的第二個蘋果?市場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