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體,產教結合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校企一體化” 合作案例
一、導語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有 30 多年高校歷史,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該校的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經歷了國家數控實訓基地、安徽省特色專業、安徽省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國家重點建設專業發展歷程。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通過構建“校企一體”的育人平臺,營造“產教結合”的培養環境,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特色
專業人才需求旺。我國軸承制造業銷售收入居世界第三,但創新能力、制造水平不高。全國軸承企業3700多家,從業人員約90萬人,其中既懂數控技術又從事軸承技術的員工不到1%。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在阜陽及周邊需求旺盛。
專業方向缺口大。我國本科軸承制造專業院校1所(河南科技大學),中職學校6所,2013年共招生3700人,專業人才缺口大。我校校企合作開設的“軸承班”,2008級招生以來,連續五年共培養700多人,成為全國唯一開設該專業的高職院校。
專業服務能力強。阜陽已成為以軸承加工、汽車、農業機械等為主體的中部軸承生產和研發基地。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直接服務于軸承制造業的發展,2009年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
2、緊密型合作企業
與本校數控技術專業建立緊密型關系的企業有:阜陽軸承有限公司、臨泉智創精機有限公司、蕪湖甬微有限公司等。
阜陽軸承有限公司是軸承制造企業,國家二級企業,現有員工1160人,產品有800多個品種,質量保證體系健全,年生產成品軸承2000多萬套。阜陽軸承有限公司使我們完成軸承頂崗實訓的基地。
安徽臨泉智創精機有限公司是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與一體的數控機床制造高新技術企業。我們利用智創精機完成SP-CDIO項目中的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實訓項目。
蕪湖甬微制冷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生產各種壓縮機總成主軸承、副軸承、氣缸、曲軸等,有車床、磨床、加工中心等多種數控設備。在蕪湖甬微是我們開展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項目實訓,完成操作技能的培養。
3、校內外的一體化分工
校內外一體化分工:根據數控技術專業(軸承方向)的SP-CDIO各級項目要求。在校內主要完成SP-CDIO三級項目,及二級項目的構思(C)、設計階段(D),實施(I)和運作(O)階段在校外實訓基地開展。
校外基地的功能分工:在阜陽軸承開展SP-CDIO軸承制造單元的項目教學,也是首先突破專業對口與企業對口上崗的基地,更是訂單式培訓型的首次試驗基地。在臨泉智創精機開展SP-CDIO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項目的教學。學生在蕪湖甬微有限公司開展SP-CDIO數控機床編程項目教學與操作技能。
二、校企合作做法與過程
1、建立“校企一體”的培養平臺
“校企一體”是我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所依托的平臺,并且不斷對人才培養平臺擴充和完善,其主要措施是:圍繞專業建基地,也是我校實踐實訓基地產業化建設的創新點。該平臺的基本結構如圖一所示。
圖一、“校企一體”的培養平臺
1)車間建在學校
引進企業的設施和生產自動線,在校內創辦“數控實訓基地”,把企業車間建在學校,實行“一廠兩責”,既保證學生實習實訓的時間,又保證企業效益生產的空間,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工廠”。在實習實訓時,把這種智力優勢和設備優勢轉化為生產產品的優勢,長期為企業加工軸承套圈產品。
2)課堂設到車間
將課堂搬進“教學工廠”,在車間進行直觀性理論教學和針對性實踐操作教學,“教學工廠”既是學生實習工廠又具有企業生產的功能。
“教學工廠”作為人才培養的“兩地、兩場”,即不僅作為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雙師”教師的培訓基地,而且成為產品的生產場所和學生職業素質的訓導場所。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負責安排學生的實習、實訓和教師技術培訓與工程實踐活動,完成實習、實訓任務。
在利益關系上,大多數人員享受學校工資待遇,其生產經營的收益主要用于設備更新和其他實驗實訓的材料補充。這種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使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其最大效能,同時也保證了工廠的良好運營。
3)課堂建到工廠
積極拓展校外企業課堂“廠中校”,把課堂直接搬進生產現場,課堂教學和生活作息制度參照企業運行機制,在生產現場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實現學生理論學習和技能演練的有效對接。
不斷加大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完善“實驗室 - 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企業生產車間”四級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
4)構建技術服務區
依托安徽智創精機有限公司創建“阜陽市數控機床服務中心”、“數控機床服務網絡”,由此在校內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技術服務區。技術服務區面向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測試、咨詢和培訓服務,已完成服務項目40多項,服務企業20多家,緩解了中小企業的技術人才數量少、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問題,也為學生的迅速成長提供實踐機會。
2、打造“產教結合”的培養環境
通過真實的崗位實習、實訓,強化專業技術及操作技能訓練,接受職業訓導,為學生適應企業要求打下基礎。“產教結合”培養環境的特點:
圖二、“產教結合”的育人環境
1)“一個環境,兩個主體”的結構框架
我校培養環境具有“一個環境,兩個主體”的模式,即學校整體培養環境和教學系統、生產型車間兩個執行主體。尤其是生產型車間提供的企業化育人環境,包括:生產實踐環境、教學實習環境、職業訓導環境。
(1)生產實踐環境
我校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實習場所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和阜陽軸承有限公司、臨泉智創精機有限公司、蕪湖甬微有限公司等成熟企業環境,并且校企相距不遠。先進的設備和成熟管理是我院“校企一體”的基礎和依托,也校企合作的優勢。
(2)教學實習環境
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不僅具有真實工程實踐環境,而且營造實踐教學所要求的良好教學環境:
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堅持“以教促產、以產育人”的方針,把實習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組建由工程科技學院院長、專業教研室骨干組成的實習小組,配備職業素質好、水平高,操作熟練的專職指導教師和管理人員;由技術人員現場講授車間生產流程、典型零件加工工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生產相結合、校內與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采用”講練結合、精講多練、以練為主,輪換工種實習與固定工種實習相結合,以固定工種實習為主“的實習模式。
(3)職業訓導環境
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在教學過程中,以其良好的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傳統和規范、科學的企業管理,為學生進入職業生涯提供職業素質訓導。學生在工廠生產實習期間,直接在第一線頂崗訓練,完成適量的生產定額和工作任務。通過真實生產環境與企業氛圍的熏陶,加上頂崗實習的操作訓練,學生掌握過硬的動手能力,了解企業生產與管理,達到能力培養要求,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2)”雙向互動“機制
教學與生產的”雙向互動“,學校教學及各有關部門則為工廠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管理運行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雙師“培養
為充分發揮校內生產型車間、伙伴企業條件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將其作為”雙師“教師的培訓基地,在不影響生產和實習任務的前提下,制訂培養規劃,安排培訓計劃。學校規定中青年教師必須下工廠鍛煉,作為個人年度考核的依據。
(2)人才共育
在企業學習,部分教學項目在車間開展;引入企業標準,實施課程教學。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共同構建”面向企業,項目遞進“的課程體系,共同實施教學、安排實習崗位,實行學校、企業和學生三重管理,校企雙方共同實施人才質量評估。
圖三 學生在企業開展項目實習
(3)基地共建
我校與阜陽軸承共同建立”省級制造類專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使得滿足了學生教學、實訓的需要,同時學校也為企業提供相關論文、科研、改進方案、等技術攻關難題。校內實訓基地具有教學、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功能。企業投放生產任務,不僅滿足了實習實訓的要求,同時也是有償服務。圖為我院院長與阜陽軸承董事長為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揭牌。
校企共建阜陽軸承”TCC教學區“,在企業建設教室和學習討論場所,規劃有專門的教學區,供教師授課、實習前的安排、實習中的指導和總結。兼顧企業生產和人才培養環境,基地共建共享,滿足項目教學的要求。使得企業的生產環境具有濃厚的學習氣息,同時也不斷豐富了企業的文化氛圍。
(4)人員互聘
校企合作共建”廠中校“校外實訓基地,選派骨干教師赴”廠中校“指導學生實習,進企業實踐鍛煉,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學校對兼職教師考核,發放授課津貼;企業把其教學作為自己的工作任務,制度規范,確保兼職教師適應教學工作,每年聘請2-3名教師作為企業的兼職技術人員。
(5)開始定向班,設立獎學金
在”軸承班“每年設立專項獎學金,對綜合考核前十名的學生頒發獎學金,在學員頂崗實習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
三、成效與反響
1、創新管理機制
專業建設合作委員會對實踐實訓基地的運行進行指導,院系領導人為主要負責人。基地骨干教師和兼職人員組成。實訓基地實行財務獨立, 基地的企業經營利潤上繳學校統一管理。既保證了基地經營管理自主性和靈活性,又保證了學校對實訓基地的領導權和不偏離為教育服務的方向。
2、校企共同完成科研任務
校企合作組成研發團隊,共同完成”6032-RZ-P6紡織提花機傳動主軸專用軸承“項目。該成果獲得”阜陽市科技進步獎“。校企聯合開發教材和資源庫建設,聯合申報省級課題2個,校企合作共同申報2項專利,聯合培養新興產業領軍人才2人。
3、開放式的實訓基地
1)按企業6S模式運營管理,安排學生校內實訓基地教學與實訓,實訓任務就是接受企業的軸承套圈加工訂單。
2)教師參與生產,接受企業管理,學生、工人相互融合;教學內容與生產任務相互融合;教學資源與企業技術資料相互融合。
3)實訓基地全面開放,為核心課程的實施提供場所。引入《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滾動軸承磨削工藝》等課程,彈性安排教學。
4、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SP-CDIO“的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了基于專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的”SP-CDIO人才培養模式“。SP-CDIO 是技能(Skill),素養(Professionalism),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英文的縮寫,是對國際CDIO創新形成的新模式,結合企業生產,把各級項目融入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按照構思(C)、設計(D)、實施(I)、運作(O)等環節完成項目內容。
2)”面向企業,項目遞進“的課程體系
我們構建的”面向企業,項目遞進“課程體系,其知識點在產學研項目的實施上得以應用,強調各知識點的聯系,突出數控機床在軸承加工中應用的地位。根據軸承制造業的技術特點和專業知識領域,結合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能力要求,形成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依據。
圖 四、 “面向企業,項目遞進”的課程體系結構
四、政策建議
1、科學規劃
針對不同專業方向、不同人才規格、不同教學方案,有不同的方式,但其本質不變--文化素質、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三要素缺一不可。
2、領導重視實訓體系
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可少硬件條件和軟件環境,其中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大量資金。要以企業為依托,按不同培養階段,在不同層面上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是人才培養的必備條件。
3、創新管理體制
學校內生產型實訓車間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存在諸多關系不順、利益不清等問題。建立既適合企業要求,又滿足人才培養的新機制,需要不斷創新。
4、創新合作機制
制定多贏的合作目標,使校企合作有生命力和持續性發展,要考慮到多方面因素:一是利用企業的場地、管理、技術設備和信息等,開展人才培養。二是學生學到了技術技能,順利找到對口工作。三、時刻注意到合作企業的利益,企業招到素質優良的員工。
五、結束語
我們始終遵循:“用昨天成熟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為明天的市場服務”的育人理念。在學校教育培養了學生關鍵能力,在企業實踐培養了專項技能。校企一體化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