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網站顯示,其指定的能夠進行車輛油耗檢測的機構全國共有14家。但這些檢測機構的業務范圍遠不止“油耗檢測”一項,其中多家檢測機構都同時向整車企業提供其他檢測內容。
以長春汽車檢測中心為例,其除了是工信部指定能夠進行車輛油耗檢測的機構外,還被發改委指定為“汽車新產品申報《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檢測機構”,還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為“汽車產品強制性認證檢測機構”等。而該檢測中心還具有汽車整車、底盤、發動機、車身附件、汽車用非金屬材料、輪胎等70余種部件的檢測能力,以及非接觸速度計等10種汽車專用儀器的校準能力。可以說,該檢測中心大量地參與了國家有關部門關于汽車認證和檢驗的政策、實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及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北京一家汽車企業相關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一輛乘用車做油耗檢測費用在100萬元左右,而一輛新車則需要進行安全碰撞檢測、油耗檢測、尾氣排放檢測等諸多測試。這就意味著如果整車企業一年內要上市幾款新車,加起來的送檢成本至少有幾千萬元,而規模較大的車企每年可能需要上億元新車檢測費用。
“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收費可不便宜。”該人士表示。
中國汽研2013年財報顯示,中國汽研實現技術服務收入6.71億元,毛利率為59.77%,這兩項均為其主營業務中最高的一項。
更有行業內人士直指檢測機構就是靠這個(檢測油耗)掙錢的,車企在車送檢之前甚至會修改發動機數據。“比如說測試巡航油耗,把發動機轉速調到最低,根本不考慮提速性能,油耗當然低。這個檢測機構和企業早就有默契共識。”
汽車行業分析人士稱,第三方檢測機構與整車企業之間長期存在經濟利益,而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決定新車能否順利上市。而工信部并沒有對這些機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進行詳細闡述,這難免就產生了權力尋租的亂象,甚至“幫助”車企通過檢測也成為部分檢測機構的工作之一。
賈新光認為,目前中國需要建立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能夠復查整車企業提供的油耗。
“現在的第三方機構定位不清,既是經營實體,又是檢測機構,還負責國家標準的制定,帶有官方色彩,這樣難免產生利益糾葛。”賈新光說。
消費者陷投訴困境
國內無車企因造假受罰
雖然不少車主對汽車的“工信部油耗”和“實際油耗”出入較大都深有體會,然而一旦遇到“油耗造假”的問題,消費者卻面臨“維權無門”的尷尬境地。
“前些年,我們經常會接到汽車油耗問題的投訴。不過,2013年相關投訴數量很少。”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郝慶豐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投訴數量下降并不是因為問題減少,而是許多汽車廠家偷換概念。
“車企公布的這個數據是由諸多客觀條件限制后才得出來的,跟消費者理解的油耗不是一個概念。客觀條件包括車輛為等速行駛(一般為60或90km/h),測試環境滿足國家規定的風速、風向及溫度等條件,而且車輛還要滿足空載、關窗、不開空調等嚴格的要求。這樣的油耗數據顯然與我們日常駕駛中車輛的真實油耗大相徑庭。”郝慶豐說。
“油耗是否造假,還需要對檢測機構和廠家進行核實。從消費者維權的角度看,核心的問題是,能否證明油耗偏高是由于汽車質量造成的。這一點很難得到具體的證實,畢竟路況和駕駛習慣等問題必然會造成油耗水平的差異。”郝慶豐表示,從實際效果來看,上市車型雖然依據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進行標識,但是對消費者的參考意義不大。
他進一步解釋說,從目前國內的法律保障體系來看,2013年10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實施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沒有明確“油耗虛高”屬于“保修期內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難以就此維權。今年3月15日新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有“舉證責任倒置,6個月內出現瑕疵,由商家承擔舉證責任”的條款,但“消費者操作不當、路面擁堵等因素”都可以作為車企辯解的理由。
賈新光亦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我國油耗測試依據的標準已經較為陳舊,目前是按國家標準GB/T19233-2008《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試驗方法》,在20至30攝氏度的實驗室內,通過冷機啟動、加速、穩定車速、減速和怠速的測試,完成四個市區工況循環和一個市郊工況循環,得出油耗數據。工信部油耗測試過于簡單,時間短,測試的速度也相對單一。
“國內使用的標準基本參考歐洲工況,與國內實際使用情況差異很大。歐洲模擬工況中,市區行駛占31%,市郊行駛占69%,但我國市區行駛接近70%,市郊行駛只有30%,這就使真實的油耗明顯高于工信部油耗標識。美國EPA(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油耗檢測則更為全面,包括城市路況、高速路況普通駕駛風格、高速路況激烈駕駛風格、空調行駛路況、冷車行駛路況等,據說其市內工況模型來自紐約上班路上。EPA的高速工況測試并非等速模擬,而多為變速行駛。因此應該根據我國國情,改進油耗測試模型,以更接近真實情況。”賈新光說。
面對油耗造假的質疑,許多投資者關注汽車企業可能面臨的處罰成本。最近的兩個例子是,2013年,現代起亞集團就因在美國市場將自身產品的燃油經濟性夸大了約0.6L而受到制裁,在政府干預下,美國的消費者平均每人一次性獲賠約320美元,總金額高達近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2014年6月,韓國交通部又因現代汽車公司夸大SantaFe運動型多功能車的燃油經濟性,對其處以約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0萬元)罰款。
“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一起汽車廠商因為油耗造假而被處罰的案例。”賈新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