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全球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開港試運行。
創新設計向智慧綠色港口轉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我國啟動洋山深水港區選址工作。歷經10年論證和建設,洋山深水港區于2005年正式開港。
隨著二、三期工程的續建,洋山深水港區已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集裝箱港區,累計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4億標箱,約占上海港40%以上,有力助推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在2010年躍居全球首位并保持至今。
2014年12月23日,洋山港區四期工程全面開建。洋山港區四期碼頭的建設投產,標志著上海港的發展已突破傳統模式,向智慧港口、綠色港口轉型。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洋山港區四期總用地面積達223萬平方米,采用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方案,體現了創新發展理念。整個工程建設5個5萬噸級和2個7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岸線長2770米,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箱,遠期可達630萬標箱。
記者了解到,整個碼頭裝卸作業采用“遠程操控雙小車集裝箱岸橋(QC)+自動導引運輸車(AGV)+遠程操控軌道式龍門起重機(ARMG)”的裝卸生產方案,并采取全球首創的雙箱吊軌道吊作業模式,港區生產作業實現“零排放”。駕駛人員可在舒適的辦公室內通過遠程操作臺,輕松地控制位于作業現場的裝卸機械。
智慧“大腦”綠色“心臟”均為中國造
據介紹,洋山港區四期采用購自上海振華重工制造的自動化裝卸設備。即將投產的10臺橋吊依托先進的船型掃描系統(SPSS),可以在自動作業過程中“游刃有余”。AGV采用了當今最前沿的技術,可以在繁忙的碼頭現場自如穿梭,并通過精密的定位準確到達指定停車位置。軌道吊均采用自動堆箱技術,通過安裝在小車上的激光攝像頭進行實時掃描,幫助軌道吊實現精準平穩的自動抓放箱和防搖防扭功能,從而讓軌道吊在箱區內部作業時完全實現自動化運行。
洋山港區四期碼頭運行的核心技術全部實現了國產化,為自動化碼頭技術的推廣和輸出奠定了基礎。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自主研發的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TOS系統)是這個全新碼頭的“大腦”。TOS系統覆蓋自動化碼頭全部業務環節,銜接上海港的各大數據信息平臺,提供智能的生產計劃模塊、實時作業調度系統及自動監控調整的過程控制系統。
洋山港區四期使用的三大裝卸機種——橋吊、軌道吊、AGV均采用電力驅動,碼頭裝卸、水平運輸及堆場裝卸環節完全解決了尾氣排放問題,環境噪聲也得到極大改善。洋山港區四期的裝卸生產設計可比能源綜合單耗僅為1.58噸標煤/萬噸吞吐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上海洋山港區四期開港試運行 “大腦”“心臟”均中國造”由機電設備網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行業資訊,請點擊關注:機電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