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屏汽合”的首次亮相,是在2020年末。
當年12月29日,合肥市委全委會通過《中共合肥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其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芯屏汽合”“集終生智”要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對于用“汽”取代“器”的原因,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處室負責人說,市里在對“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作規劃時,重點考慮了兩方面問題:一是哪些產業符合發展趨勢;二是哪些產業合肥具備比較優勢。“兩者一結合,汽車就脫穎而出了。”
他說,汽車產業鏈條長,狹義上包括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廣義上則涵蓋鋼鐵、電子、紡織等上游,以及物流、金融、保險等下游。發展汽車產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牽引性大、支撐力強。
從合肥自身來講,汽車產業發展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在我國汽車業版圖中,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合肥占據著重要席位。
2020年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合肥汽車產量58.63萬輛,同比增長30.5%,為全省汽車年產量重回百萬輛大關,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上考慮,最終把汽車產業確定為‘十四五’時期支撐全市發展的產業之一。”上述負責人說。
合肥在汽車業更進一步的雄心,早有端倪。
合肥市經信局、合肥市投促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到2025年,合肥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集群,力爭全產業鏈產值達5000億元。
去年,合肥更是喊出了“加快建設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口號。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元,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
“之前的‘器’,比較籠統,指的是裝備制造和機器人等產業,現在的‘汽’則指向清晰。”觀察人士指出,一字之變的背后,是合肥對產業地標的進一步明確,這既體現了一種信心,也表明了發展的決心。
優勢何在?
從歷史上來看,與長春、上海、廣州、武漢等地相比,合肥汽車工業并不突出。但眼下,它的追趕勢頭,有目共睹。
在業內人士看來,合肥汽車產業發展的優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關鍵詞。
一是“久”。
1968年,一輛2.5噸的載重貨車在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車制造廠誕生,實現了安徽汽車工業零的突破。此后的50多年間,這家歷史悠久的車企從專注商用車領域到兼營乘用車,從做好燃油車到發力新能源,成為我國自主品牌車企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是“全”。
合肥擁有完善的汽車全產業鏈,既有江淮、安凱、蔚來、奇瑞(新能源)、長安等5家各具特長的整車廠商,也有2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在商用車和乘用車、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均有不俗表現。此外,近年來,合肥大力培育有利于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土壤”。去年,全省首條自動駕駛5G示范運行線在合肥開通。
三是“新”。
客觀地說,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合肥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不過,在新能源汽車圈內,這里是當仁不讓的“高地”。目前,合肥集聚產業鏈重點企業120余家,形成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2020年全市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6.5%。
其中,本土車企江淮汽車是較早扎根新能源領域的自主品牌,2007年至2020年底,已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車超17萬輛;近年來將總部、生產基地落戶合肥的蔚來汽車,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領跑企業。今年4月,蔚來第10萬輛量產車在合肥下線,創下同業最快紀錄。
此外,不久前,與江淮汽車在合肥設立合資公司的大眾汽車宣布,要把合肥打造成為大眾新能源汽車中國總部和基地。
“新”還有另外一層解讀,即“創新”。3年前,位于合肥的蔚來先進智造基地,誕生了我國首個自主研制的全鋁車身架構,其鋁材使用比例高達96.4%,領跑全行業。同樣是在這里,噴涂、沖壓實現了無人化,焊裝整體自動化率達97.5%。
當然,上述優勢之外,省、市黨委政府全力支持更是對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公開報道顯示,今后幾年,安徽省將重點支持合肥構建新能源汽車核心發展區。而在合肥市去年正式啟動的重點產業鏈“鏈長制”中,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躋身12個重點產業鏈之一。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2000年以前是積淀期,本世紀的前十幾年是快速發展期,那么,當下,合肥的汽車產業正步入加速發展階段。”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路在何方?
目標已然敲定,但征途注定充滿挑戰。
對于擁有一定汽車工業基礎的城市而言,加大產業發展力度已成為共識。同時,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正涌入這條“賽道”。在市場增量有限的背景下,如何突出重圍,無不考驗著“參賽者”的智慧。
上述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當前,合肥正不斷加大政策支撐力度、強化新能源汽車推廣使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壯大培育本土企業的同時,持續招大引強。
在頗為關鍵的招商引資中,合肥既關注整車產能,更把目光鎖定在核心零部件企業上。
“拿新能源汽車來說,雖然我們擁有國軒高科等一批優質關鍵零部件企業,但我們依然圍繞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三縱: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三橫:多能源動力總成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和控制單元、動力電池和電池組管理系統)去尋找細分領域的企業。”該負責人表示,合肥不會一味地追求產能外溢,因為“紅海市場”的競爭已十分激烈。
他說:“我們更傾向于引進引領產業發展的項目,并將其與合肥的創新優勢及產業基礎相結合,挖掘‘引爆點’,做行業和國家的增量。”
今年一季度,合肥汽車工業交出了一份“汽”宇軒昂的成績單:全市汽車整車產量18.68萬輛,同比增長95.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2.47萬輛,同比增長365%,再創歷史新高。
而未來,疊加了多重利好的合肥汽車產業,顯然更加令人期待。合肥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預計2021年全市汽車整車產量75萬輛,全產業鏈產值1500億元,同比增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