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國際芯片市場出現了短缺潮,不止手機行業,汽車行業也受到波及,大眾、福特、豐田等多家汽車企業不得不采取削減產量、減產等方式應對危機。
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預計,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于全球汽車年產量的近5%。
日前,據新華社報道,包括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豐田等多家汽車公司均表示,芯片短缺問題已經影響到產品生產環節,它們將因此相應削減汽車產量。
報道稱,由于芯片供應問題,福特位于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裝配廠將停產;菲亞特克萊斯勒將推遲其墨西哥工廠生產重啟時間,其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普頓的工廠也將停產;豐田方面則表示,將削減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工廠部分皮卡的產量。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居家辦公人數增加,個人電腦需求也隨之上升,這使得全球芯片產能日趨緊張,而全球車企超出預期的生產反彈速度,更加劇了汽車和電子產品制造商的“缺芯”困境。
“芯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芯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說。
多家車企因芯片短缺停工、停產
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當地時間周日表示,該公司正與主要供應商就汽車芯片短缺可能造成的損害索賠進行談判。由于芯片交付短缺問題,全球各地汽車制造商正在關閉裝配線。“對大眾而言,當務之急是盡量減少芯片瓶頸對生產的影響。”大眾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希望與供應商密切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包括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和豐田等全球知名車企均因芯片短缺而宣布減產。此外,包括本田、日產、鈴木等多家車企均表示遭遇芯片供應瓶頸而減產。中銀證券曾預計,芯片緊缺會延續至2021年一季度,車企或采用其他供應商代替、配置切換等方式應對,雖然排產或受到一定影響,但對行業總體影響相對可控。
“車載芯片之戰”一觸即發
據分析機構預測,到2030年,一輛智能電動汽車的電子元器件成本將會占到整車成本的50%。與之相對應,2040年汽車半導體市場將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7.7%。有專家預計,2025年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000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的比例有望達到15%。
眼下,各大車用半導體公司正積極開發并拓展車用芯片市場,如,恩智浦與臺積電針對5nm車用處理器開展合作;意法半導體(ST)與博世合作開發車用微控制器。
此外,隨著車載通訊、ADAS、自動駕駛技術的崛起,一場圍繞高級別自動駕駛的競爭已經開啟,如高通正在積極兼并收購企業,進軍自動駕駛專用芯片。英偉達以GPU壟斷優勢發展智能座艙,并同多家廠商開展自動駕駛相關合作。與此同時,地平線、寒武紀、芯馳科技等國內高科技企業也在發力于車規級芯片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遭遇“缺芯”困擾后,部分車企也逐漸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并加快布局。如,寶馬公司投資了英國人工智能芯片硬件設計初創公司Graphcore;奧迪與三星電子達成合作協議,由三星電子向奧迪供應無人駕駛所需的Exynos處理器。而包括北汽、上汽、吉利等國內車企也采用與半導體廠商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入局。
有機構研究稱,隨著博世和英飛凌兩座工廠投入生產,以及意法半導體的SiC生產線擴產,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芯片緊缺現象將徹底緩解。疫情影響海外芯片供應,導致短期內部分車企產能或將受限。從中長期來看,上述問題反映出國內汽車芯片亟需自主替代的趨勢,有利于國內自主芯片企業及自主研發ADAS企業的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