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工程機械三巨頭紛紛交出令市場驚喜的成績單:徐工機械(000452.SZ)凈利潤增長近8倍,比上年同期實現扭虧為盈;三一重工扭虧為盈,挖掘機銷量同比翻番;中聯重科(000157.SZ)經營性現金流終于實現了近三年來的首次轉正。但對比曾經輝煌的業績,它們如今的表現依然慘淡。以中聯重科為例,從1992年至2012年,中聯重科曾經取得連續20年接近60%的復合增長率。
2012年,全部14家上市工程機械整機制造商全年營收1738億元,同比下滑10.98%。此后節節下滑,2015年全行業市場銷量同比上一年下滑超過40%,且是自2012年市場下滑以來幅度最大的一年。
比市場下滑更可怖的是過度競爭所遺留的沉重包袱。激進銷售政策導致應收賬款乃至呆壞賬高企。據統計,2013年,全國15家工程機械上市企業合計應收賬款為819.6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54%。產能大擴張后,行業整體產能嚴重過剩。截止到2015年年底,國內工程機械市場設備保有高達700萬臺,但是,當年全國工程機械銷量僅13萬臺,不足2011年43.5萬臺銷量的三分之一。
各企業員工人數也持續下降。資料顯示,三一重工員工人數不足2萬人,已少于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中聯重科2016年半年報稱,人員優化分流是其當期凈利潤大幅虧損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對行業的持續下滑,各企業紛紛收縮產能、加強風控,調整信用銷售政策,回收設備賬款。據記者了解,從2012年開始,中聯重科就開始大幅度收縮信用銷售政策。即便是今年三季度市場回暖,中聯重科工程機械板塊一位負責人也表示,“公司銷售政策依然從緊,嚴控風險。”
興業研究分析師雷肖依稱,由于行業整體對以往激進的信用銷售策略進行調整,2016年三季度末機械行業應收賬款占比為19.06%, 創2012年以來同期新低。 同時去庫存成效初步顯現,同期存貨占比也同比回落1.17個百分點至17.49%。
對于當期市場,各巨頭的預判顯示出相當程度的一致。在今年5月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下半年觸底的概率很大,但是工程機械行業高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一重工副董事長兼總裁向文波也表示,工程機械行業的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恢復。
行業持續洗牌,110多家挖掘機企業只剩20多家
“經過這一輪行業大洗牌,不少曾經業績不錯的企業也倒下了,有些企業則放棄了部分產品線。”三一重工總裁辦主任陳靜說。
工程機械紅火時,行業內企業大幅擴展產品線,如國內推土機第一品牌山推股份陸續斥巨資先后進入起重機械、路面機械和混凝土機械等領域。以土方機械為主的廣西柳工集團通過收購、增資的方式,控股上海鴻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進入混凝土機械行業。
不僅如此,跨界殺入者也不乏如五糧液、吉利、熔盛重工與吉峰農機這類“大咖”。行業整體產能迅速過剩,“新人們”薄弱的行業積淀也使之成為市場寒冬中最先被“凍死”的寒號鳥。例如,挖掘機是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大產品,也是各企業最想分一杯羹的產品。然而,據了解,到2016年10月,全國挖掘機生產企業已經從110多家下降至20多家。
劇烈洗牌之后,活下來的企業占據著更高的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強者恒強的格局逐漸凸顯。
分產品來看,盡管徐工、柳工等均殺入混凝土機械領域,但時至今日,三一重工與中聯重科依然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2015年度數據顯示,列入統計的主要汽車
起重機械生產企業銷量分化較為嚴重,排在前三位的徐工、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三家總銷量占整個汽車起重機市場的83.5%。三一重工的挖掘機一枝獨秀,不僅遠超國內同行,把國際巨頭卡特彼勒和小松也甩在身后。陳靜稱,“到10月份,三一重工的挖掘機市場占有率已達到24%”,而其2010年的占有率只有8.5%。
數萬億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托底,工程機械行業有望穩健復蘇
工程機械行業“十三五”規劃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程機械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額將達到6500億元,這比2015年全行業4570億元的銷售額超過近2000億元。
重金砸入的基建設施無疑是工程機械回暖的第一驅動力。10月13日,財政部等20部委聯合發布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共516個,計劃總投資金額達11708億元。其中,市政、水務和交通等依然是PPP模式推廣的重點領域,也是需要大量工程機械設備的領域。
更大的利好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指出,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涉及項目總投資約4.7萬億元,其中2016、2017、2018年分別為2.1萬億、1.3萬億、1.3萬億元。
與此同時,機械的自然淘汰周期也讓行業緩慢復蘇。工程機械設備的淘汰周期約為8年。從2008年設備銷售高峰至今,大量設備需要更新換代。根據GB 20891—2014規定,2016年4月1日起,停止銷售裝有國Ⅱ柴油機的工程機械。這一強制標準也將讓大量現有設備退出使用,為新設備騰出空間。
此外,中聯重科上述工程機械板塊負責人認為,行業主要企業這幾年都在極力去庫存,“到今年,市場存貨基本出清了,這也是三季度市場回暖的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業績如期好轉,但各大企業對未來市場增長的預測均趨于保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指出,2017年最好的狀態可能是實現10%左右的增長。
即便
工程機械回暖復蘇,也難以支撐巨頭們的大目標。如三一重工2015年其營業收入為233.67億元,而其2011年營業收入達507.76億元,要重回巔峰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按其新的戰略規劃,軍工與住宅產業化將是公司的兩大方向,目前已取得實質進展。
今年,中聯重科原擬收購全球第五大工程機械制造商特雷克斯,若收購成功,兩者合計營收達700億元,卻功敗垂成,使其戰略布局備受影響。不過,中聯重科早在2012年就謀劃多元化轉型,至2016年三季度,
農業機械與環境產業合計的營收占比已達47%。
英國KHL集團發布的2016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顯示,徐工集團排名第九,銷售收入約為卡特彼勒的19%,距離排名第三的特雷克斯還有20億美元的差距。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均跌出前十。
本文由中國機電產品交易網(機電網)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更多行業資訊,請點擊關注:機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