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優勢下降的今天,全球的制造業競爭激烈。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國,中國如何才能通過競爭力來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呢?
7月2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舉辦的“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研討會”上,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德勤聯合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國家,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人才、創新、法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這一地位正面臨美國的挑戰。
單一依靠成本優勢來取勝的時代正在遠去,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正從此前的“成本創新”向更廣泛的技術、產品創新騰挪,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和互聯網+制造是中國面臨的難得機遇,中國有望在這些領域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中美角逐制造業最強國
報告認為,中國制造業除了傳統的成本優勢外,基礎設施的長遠發展鞏固了先進技術對未來制造業的作用,同時,科研投入提高、中產階級擴大等新的優勢也正在形成。
研發方面,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研發支出國,國內研發總支出占GDP比重從2000年的0.9%提高到2014年的2%,從絕對數來看,從2000年的410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3447億美元,增長了700%。
與此相應,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專利申請年增長率為31%,從2000年的579件增加到2014年的25539件,申請專利數量僅次于美國與日本。
報告認為,中國中產階層正在快速增長,有望于2022年達到6.3億,中層階層消費占家庭消費數量的78%,而2000年這一數字僅有4%,這將形成強大的國內產品消費市場。
此外,中國還是強大的原料供應基地,這有利于制造業成本的下降,而基礎設施建設比其他亞洲國家也都更具競爭力。
但報告也指出,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勞動生產率低下、創新能力不足、監管效率不高的挑戰。與此同時,美國正和中國爭奪第一名的位置,報告認為,到2020年美國有可能反超中國,成為第一。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下降,而在人才、創新、能源政策、基礎設施、法律環境方面表現皆不及美國,是美國可能超過中國的主要原因。”德勤中國合伙人董偉龍解釋。
報告稱,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漲了15倍,這使得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成本套利下降,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他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搬回自己國家。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表示,報告所指向的制造業競爭力,側重于工業中的制造環節,因而更多反映了勞動力成本的影響。“制造環節的競爭力特別取決于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對比,在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但生產率未能同比例上升,競爭力就會下降。”
實際上,就在中國討論為何不能生產高檔的馬桶蓋時,美國也在討論為什么美國不能生產iPhone。在會議主持人、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看來,美國人在本土不能生產iPhone和iPad,不光是因為中國勞動力技能高且便宜,還有中國的70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能靈活地滿足其制造需求,而這是不可能搬回美國的。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的研究員陳經表示,由于中美都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規模,制造業競爭的焦點就是中美之間的競爭,美國競爭力回升的預期來自于美國制造業回歸和先進制造的戰略。
如何重塑制造業新優勢?
報告斷言,一個國家僅靠單一優勢(如成本競爭力)就可建立統治地位的時光一去不返了,領先國家正在對人才、成本競爭力和創新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從而脫穎而出,正在進行的全球制造業爭霸之戰屬于那些優先發展全面創新計劃的國家。
這種創新首先來自于技術層面,先進的技術正日益加速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隨著數字與物理制造業世界的全面融合,全球可能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能成功應對這次轉型的國家將是最大受益方。
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安筱鵬表示,美國的競爭優勢在加強是一個趨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把IT領域的競爭優勢移植到了制造業領域。
“未來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可以用四句話概況:以軟件支撐和定義,以數據驅動,以平臺主導,向服務化轉型。”安筱鵬說。
關于如何重塑中國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德勤企業戰略咨詢總監陳寧表示,中國制造業目前存在三個大的機遇:智能制造、服務創新和互聯網。
智能制造方面,由于人力替代需求迫切、產品開發上市時間縮短的倒逼,選擇廣泛應用智能裝備設備的企業比例由2013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23%。同時,服務正在從產品的彌補者,轉變為差異化的競爭者,現在已經成為整個制造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此外,互聯網正在融入機床、汽車、工程機械等各個領域,使得這些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產生了大量新的產品和制造業模式。
不能放棄中低端制造業
不可否認,中國存在著規模巨大的中低端傳統制造業,這些行業如何轉型升級備受關注。
路風表示,在制造業領域,中國真正的優勢在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上,這是長期時間內勞動生產率增長較慢的原因。“中國下一階段一定要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實現突破,轉變工業結構,變成一個出口高端的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的國家。”
然而這種從低端到高端的升級是一個長期的艱難過程,沈陽機床(17.280, 0.23, 1.35%)總裁趙彪對此感受很深,他介紹,原來很多生產手機殼的企業只能用日本的機床,因為日本提供給中國機床企業的控制系統只開放了30%的功能,中國機床很難實現高端的加工和制造。
更讓他痛心的是,中國全產業鏈的中低端化很難形成創新的土壤。“作為機床組裝企業,我們最終是根據客戶需要(來生產)的,但是我們整合前端產業鏈過程當中很痛苦:中國整個產業鏈都在中低端,這種情況下你要想做到中高端是很難的。”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王金照表示,中國始終不能放棄在中低端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尤其中國在東南沿海一帶有一些產業正在外流,我認為這是一個危機。”
王金照表示,產業是應該向高端發展,但前提條件是中國走到了全球價值鏈的高端,并且已經開始占據足夠的市場。在此之前,將中低端產業擠出中國存在著風險。
因而王金照更關心的是中低端產業怎么通過信息技術的改造,維持其競爭力。“高端產業市場沒有想象那么大,但是中國在中低端領域,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趙彪表示,中國制造業此時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中端。“我們分析過市場金字塔,大量的需求在中端,我想中國制造業一定要抓住中端,面向中端進行技術開發。”
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童騰飛同樣強調,中國傳統的低端產業量大面廣,承載著大量的就業,不能輕言放棄。
童騰飛建議應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提升其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水平。其在河北的調研發現,很多傳統企業可以通過公有云、大數據等來提升效率、創造價值,建議大力發展圍繞傳統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此外,他認為,發展高端產業也應該起到輻射作用,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