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召開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解振華、秦大河、吳曉青、胡存智、白巖松就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特別是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回答記者提問。
越是經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的定力
發布會上,針對現在經濟下行之后環境保護和治污能不能保持現在的態勢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今年的“十三五”規劃草案里增加了環境質量的考核指標。增加的指標有幾個特點:一是更加全面。新老指標共同組成了這個考核指標體系,使它對環境質量的指標考核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二是更加科學。新老指標和老百姓息息相關,切身利益更加貼近、更加結合。三是更加嚴格。全部是約束性指標。
當前,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經濟下滑,一些企業效益下滑和財政增速放緩,這種情況下治污和環境保護的壓力在減緩或者說環境保護的決心有所淡化,這是個觀念問題。吳曉青認為,這是在認識和觀念上有一定偏差,把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對立開來,是不妥貼的,也是不正確的。越是經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的定力,越是經濟下滑越要增強綠色轉型的決心和勇氣,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一時的GDP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峰值
會上,針對有研究機構提出中國的碳排放在2014年已經達到峰值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表示,最近有不少研究機構發表了一些文章。主要是講全球由于經濟下行,各國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2015年,全球碳排放沒有增加。沒有增加的主要貢獻是中國。這是多數研究機構作出的一個判斷。但是各國碳排放和它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中國明確提出了INDC(自主貢獻目標),提出到2030年左右會出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而且我們要爭取早一點實現。
據解振華介紹,具體的措施也都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第一是節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節能實際上也是個新能源。第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第三是增加森林碳匯。第四是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通過這些措施來降碳。中國之所以提出2030年左右出現峰值,是跟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有直接關系,因為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正在進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這個過程中由于發展,它還要能源的支撐,但是能源的結構、產業結構要進行大幅度調整。因此中國提出來要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通過這樣的路徑,既要保證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的生活、保護環境,還要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減排。這是根據中國國情提出的峰值目標,202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工業化基本完成,工業的排放滯后一段時間,工業的峰值早一點出現,城鎮化可能中國到2025年、到2030年發展會趨穩,城鎮化過程中的建筑、交通還會增加能源的消耗,但是如果調整它的結構,也可能會出現二氧化碳的排放趨穩。另外中國的人口,我們在制定規劃的時候已經考慮了一家可以生兩個孩子,所以人口的增長在2030年也會趨穩。基于以上這些考慮,最后確定2030年左右要實現峰值。
解振華表示,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除了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后工業化國家現在進行二氧化碳的絕對減排,其他國家都是相對減排。中國提出了相對減排之外,又提出了峰值概念,這在發展中國家也是第一個提出來的。實際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還在增加,但是我們采取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中國累計節能量,最近20年是全球總節能量的58%,這就說明我們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