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呼之欲出,規劃將設定哪些目標?如何推動中國機器人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工信部裝備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
記者:業界關注的《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目前進展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發展目標和內容?
王建宇:目前《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形成了初稿,一個重要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基本滿足市場需求,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著眼于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推進智能制造和改善人民生活方式為目標,以“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強化基礎、提升質量”為原則,以企業為主體,實現關鍵部件和高端產品應用的突破,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處于怎樣的階段?
王建宇:我國對機器人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先后經歷了原型和示范、產業化階段。2010年以后,我國機器人裝機容量逐年遞增,開始向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機器人在生產領域應用不斷擴展,我國機器人產業在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仍處于產業形成期。
2009年至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以年均58.9%的速度增長,并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5至1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將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服務于公共安全事件處理、老齡化社會助老康復等方面需求的擴大,使得我國服務機器人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可以預見,服務機器人作為一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必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機器人產業通過科技計劃的持續支持,在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一方面,在機構、驅動和控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成果;另一方面,一大批企業通過自主研制或通過與科研院所、外資企業合作,進入機器人研制和生產行列,自主開發出弧焊、點焊、碼垛、裝配、搬運、注塑、沖壓、噴漆等工業機器人。
我國服務機器人處于產業孕育期,各類產品開始不斷涌現,如清潔機器人、兩輪自平衡車和模型無人機等家用服務機器人已實現產業化;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核裂變堆運行維護等多種型號機器人已經開始示范應用;手術機器人、輔助治療機器人已進行試驗應用;研制出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等樣機。
記者:我國機器人還存在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問題,如何克服?
王建宇:我國機器人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差距較大;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不健全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夯實產業基礎;集中突破重點產品,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示范應用,發展壯大自主品牌;加緊研制下一代機器人,儲備產業創新技術;加快構建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平臺,規范產業發展秩序。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所具備的基礎能力,離不開國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通過攻關計劃和863計劃等科技計劃給予的持續支持。下一步,將利用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智能制造裝備專項、轉型升級專項等繼續支持國產機器人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