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由來安縣政府主辦、華夏幸福承辦的主題為“大美來安 智啟江淮”的安徽·江北水岸科技新城產業推介會在合肥舉行。本次推介會旨在通過從戰略層面解析區域產業布局現狀,展望產業升級發展之路,為江北水岸科技新城實現區域整體價值的提升、推動區域經濟向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愿景提供真知灼見。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的各級領導,以及來自華夏幸福和相關企業的嘉賓共同出席了活動。
根據早前華夏幸福與來安縣政府簽署的《關于簽訂整體合作開發建設經營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約定區域框架協議的議案》,雙方將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方式,為來安縣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提供系統性的綜合解決方案,從整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產業招商、城市運營管理到專業咨詢服務,全面提升城市經濟發展。
安徽東大門迎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作為國內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產業新城為核心產品。圍繞國家三大戰略重點區域,華夏幸福夯實鞏固京津冀區域,積極布局長江經濟帶,謀劃卡位“一帶一路”和自貿區。作為華夏幸福在長江中下游南京都市圈開拓的第二個產業新城項目,江北水岸科技新城是其積極布局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之下,鎖定的又一重要產業新城項目。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家戰略受到持續關注,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南北兩極格局。江北水岸科技新城的戰略布局,將與華夏幸福現有的長江經濟帶六大園區,共同構成沿長江經濟帶的產業新城集群。
在布局長江經濟帶的大戰略下,華夏幸福聚焦位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的滬寧合(上海、南京、合肥)發展主軸帶。江北新區區位優勢突出,距離南京僅一江之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緊鄰作為國家級江北新區的來安汊河無疑是實現與長三角產業轉移無縫對接的重要橋頭堡。
江北新區將自身定位于“三區一平臺”,即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并提出了打造成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長江中下游航運中心、區域智能制造中心的近期發展目標。
以產業新城集群撬動區域產業升級
隨著大量南京制造業基地的不斷外遷,南京江北新區的區位優勢為其承接此類產業帶來了充分的條件,而滁州市尤其是距南京最近的來安區域產業轉移發展潛力巨大。目前,來安已形成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和商貿物流兩大產業聚集,產業結構優化和總量提升的空間較大。
華夏幸福獨特的產業新城模式,以產業發展為先導,深度契合長江經濟帶引導產業和城市同步融合發展的規劃,將從源頭帶動區域發展。
根據雙方的約定,華夏幸福將負責投入全部資金全面協助來安縣人民政府進行委托區域的開發建設及管理工作,包括在委托區域的開發中進行土地整理投資有關工作、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公共設施建設與維護、產業發展服務及其他與委托區域開發建設相關的工作。
更為重要的是,華夏幸福已在長江經濟帶的上下游布局六大園區,來安園區將與南京溧水項目園區、浙江嘉善園區、上海金山楓涇鎮園區、江蘇鎮江園區、浙江無錫園區、四川仁壽園區相互呼應,形成上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共同打造全面覆蓋長江經濟帶的產業新城集群,盡享環長江經濟帶大發展所帶來的交通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升級利好。
而產業新城集群的形成,也有利于華夏幸福立足長江上下游比較優勢,統籌產業布局,促進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最大限度發揮其產業新城模式優勢。
固安成功經驗在長江經濟帶的又一次實踐
早在2002年,華夏幸福就與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政府積極合作共同探索PPP模式,形成了“產城融合”的整體開發建設機制,提供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解決方案。作為企業與地方政府在實踐中的典型經驗做法,固安產業新城也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供全國學習借鑒。
國家發改委在不久之前向社會公開發布首批十三個PPP項目案例,固安工業園區作為唯一一個產業新城項目榜上有名,發改委對固安模式“提供了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解決方案”給予了肯定。
華夏幸福積極倡導的政府和社會資本(PPP)合作模式,按照工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總體要求,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傾力打造“產業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產業新城。
隨著華夏幸福“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市場化運作模式得到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全面認可和肯定,搭建產學研互通的創新生態體系,通過環境創新、平臺創新、金融創新、產業創新等方式加速技術商業化的速度。
從河北任丘到浙江嘉善,再到如今的安徽來安,一系列成功的“產業新城”模式在神州的版圖上落地生根。作為投資開發主體,華夏幸福擔負園區從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到人才引進、產業招商、物業管理等整體運營工作,運用市場化手段,幫助政府破解一系列的發展難題,向利用市場化力量的“產業促進”轉變。
江北水岸科技新城項目的開展,標志著華夏幸福在長江經濟帶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民生發展,實現交通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全方位的落地和實踐,其獨有的產業新城模式也將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