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春田市(Springfield),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投資興建的第一個制造基地正式鏟土動工。
高鐵
這是中國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商首次在發達國家投資建廠,也是截至目前中國高端裝備市場門檻最高的國際產能合作———在世界最頂級的市場,中國鐵路裝備行業正實現從產品輸出模式向“產品+技術+資本+管理+服務”等綜合輸出模式的轉變。
春田承載著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史記憶。143年前,詹天佑等30名中國首批赴美留學幼童從舊金山乘坐火車沿著華工修建的太平洋鐵路一路向東,6天后抵達春田并安頓下來———這是他們第一次見識到火車的高速度。在今天,中國中車春田工廠鏟土動工,歷史的車輪行駛至此。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中車首次美國建廠
中國中車春田工廠預計投資6000萬美元,建造一個40英畝的車輛組裝基地,工廠計劃2018年投產,其生產的首批產品,就是美國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全部產品將于2023年交貨完畢。
去年10月,經過激烈競標,中國中車贏得了波士頓地鐵284輛紅橙線車輛采購合同,這是中國軌道交通整車產品首次登陸美國。這批車輛將替代服役40年以上的“老爺車”,連接久負盛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馬薩諸塞州位于美國東北,在中文中,通常被簡稱為“麻州”或“麻省”。中國新工廠所在的春田市位于波士頓西南140多公里處。當地支柱產業包括貿易交通、教育醫療以及旅游餐飲。上世紀70年代,這里還曾是新英格蘭地區的制造業中心。
“中國中車建廠或將促進當地實現制造業的回歸,這對麻省來說是一件大事,它可能因此成為麻省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在當天的開工儀式期間,馬薩諸塞州州長貝克表示,中國中車在為麻州改善交通設施的同時,也將為春田市帶來150多個制造業就業機會,同時還將翻新基地上原有的西屋電氣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廠房,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大家慶賀的項目。
“我們在麻州創造了在美國的首個軌道車輛項目,相信今后還能與麻州合作創造更多的首次。希望我們能夠促進合作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將軌道車輛制造帶入春田以及其他地區。”中國中車公司副總裁余衛平表示,公司希望進一步參與美國的軌道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對軌道交通產品的技術、運營商資質均有嚴格標準。美國方面的評標過程非常嚴格,中國中車與世界多家知名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同臺競爭并最終勝出,充分說明美方對中車技術和價格等綜合優勢的認可。
余衛平表示,中國中車在美投資意味著中國高端裝備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向資本、技術輸出,從產品合作向產品、技術、服務、管理全方位合作的巨大轉變。這種高水平的產能合作,有利于實現中國對美投資貿易方式的轉型升級。
國際業務增長60.95%
波士頓訂單只是
中國鐵路裝備進入美國的第一單。美國至少規劃了紐約———波士頓、紐約———華盛頓、東北走廊、加州高鐵等近十條高鐵線路。目前加州高鐵已經動工,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休斯頓”段高鐵建設計劃正在推進之中。其世界第一、遍布全國的23萬公里鐵路網對機車車輛有著持續旺盛的需求。
而作為世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中車已形成技術水平世界領先、運營經驗舉世無雙、服務水平無可挑剔、綜合性價比競爭優勢不可比擬四大優勢,具有為美國等高端市場提供產品的自信。
余衛平表示,美國鐵路市場廣闊,中國技術先進、制造服務能力強,中美鐵路間有很強的互補性。“中美兩國的鐵路交流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中車已同密歇根大學共建了焊接研發中心,現在正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籌建“中美軌道交通裝備聯合研發中心”,共同研究解決鐵路交通的前沿問題;并已在麻州、芝加哥等地設立了直接服務于美國的公司,還將在美國就地取材采購配件;此外,還要攜手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
“中國中車是全球領先的軌道裝備企業,具有出口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優良業績。而為在這些潛力市場進行投資,我們蓄勢待發。”余衛平稱。
今年6月,中國中車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世界高鐵行業的巨無霸。上半年其國際業務業績同比增長了60.95%。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編織起一張1.7萬公里的高鐵網,占全球高鐵里程的60%以上,而且現在正以每天8.2公里的速度向前延伸。
除了美國波士頓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國中車在土耳其合資新建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也已正式投產;其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的東盟制造中心,不僅成為中國與馬來西亞經濟合作的典范,還成為中國和東盟地區經貿合作的亮點和“一帶一路”戰略的第一批示范基地;今年4月,中國中車還收購了英國深海裝備企業SpecialistMachineDevelopments(SMD)Limited,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積極發展;與此同時,其首列出口歐洲馬其頓的動車組成功下線,首批出口阿根廷的內燃動車組順利交付,中國中車的海外市場不斷取得新進展。
據悉,中國中車還將瞄準未來發展和“走出去”戰略兩大重心,除了著力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推進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引領”轉變外,還將大力拓展國際市場,融入國際產能合作,加大“聯合出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