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為目標,凝心聚力,攻堅克難,改革創新,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征程上的足音鏗鏘堅實。本報今起推出專欄,全面報道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及時反映各項重點工作的舉措、進展和成效,深度解析有關工作的亮點、特點和創新點,呈現各地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新常態下安徽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述評(圖)
今年以來,面對持續的經濟下行壓力,安徽經濟表現出獨特的韌勁:一季度,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6%,居全國第6位。剛剛過去的5月份,全省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9%,連續6個月居榮枯線上方,新訂單指數52.4%,為2014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預期企穩、需求上揚、生產穩定,一系列指標呈現“觸底反彈”態勢。
不僅是指標反映出的“面子”更好看了,老百姓生活的“里子”也在不斷改善: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1%,快于同期經濟增幅,高于全國水平0.7個百分點。花錢也有了更大的底氣:一季度,全省信息消費同比增長33.6%;前4個月,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7.1%。
省委書記王學軍指出,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特征和安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突出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導向,努力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制約,狠抓創新驅動和產業結構調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轉型發展中的安徽經濟,正以嶄新的探索與實踐邁向新的征程,書寫新的時代答卷,創造新的歷史功績。
新常態,新認識
——“新常態是新發展新進步新提高,是時代的呼喚”
新常態下,安徽經濟發展站在新的平臺上:2004年以來,全省生產總值連續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突破2萬億元關口,綜合實力空前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長足進展: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5年的17.9∶41.6∶40.5調整為2014年的9.8∶57.4∶32.8。
但同時,歷經10年高增長,全省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長期積累的矛盾“水落石出”: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到20%以下,能源原材料資源產業持續低迷,全省PPI連續近40個月下滑……
作為一個擁有近7000萬人口的發展中省份,在全新的征程上,如何調整航向?
“始終不忘新常態是新發展新進步新提高,是時代的呼喚,始終不忘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始終不忘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2014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時任省長王學軍深刻地分析指出,“最重要的是在發展內涵和條件變化中找到出路。 ”
新常態帶來的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如何正確認識和辯證看待?
新常態下,安徽處于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沒有改變,完全有機遇、有條件推動新發展新進步新提高。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藍圖完全可以從發展目標變為發展現實。
——新的戰略格局中,安徽地位更加凸顯。國家強力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明確將安徽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
——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為擴投資、促消費注入新動力。全省城鎮化率低于全國6個百分點,每年將有100萬人口進入城鎮,是國家新型城鎮化兩個綜合試點省份之一。
——新興消費熱點升溫,蘊含著新的增長空間。我省人均生產總值已經超過5000美元,信息消費、健康消費、文化體育消費活躍,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打開了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會窗口。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量子通訊等產業,已經具備較好基礎,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擁有搶占制高點的基礎和條件。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是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的根本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的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要的是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的發展。
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沒有質量效益就沒有速度規模,即使一時把速度搞上去也不會持久;在抓發展中必須牢牢夯實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根基。
在新的發展取向引導下,我省緊緊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資回報率來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改善資金、土地、人力、技術等要素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效率。要素配置擺脫了“撒胡椒面”的老路,不斷健全“要素跟著項目走”的體制機制。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取得成效,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在保余額超過1200億元,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16%以上。市場化人才引進機制不斷健全,93家企業完成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試點。
要素活,滿盤皆活。今年一季度,新興產業、新興業態等新興力量正在快速成長,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由去年同期的40.8%提高到52.4%,提高11.6個百分點。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5.4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564.4元,同比增長13.1%。比較充分的就業,不斷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夯實了生活不斷改善的物質基礎。
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是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的基本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來。
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是不得不過的關口,是造就發展新優勢必須搶占的制高點。要牢固樹立早轉早主動、快轉得先機的思想,努力使我省始終站在轉型發展的時代潮頭。
我省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主導方向,大力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規模以上企業設備新度系數達62.1%,高于全國3.1百分點;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指數居中部第1位;“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進展,建設7400多家“智慧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推進,新型顯示產業集聚重點項目69個,機器人產業吸引30家國內外龍頭企業落戶。現代服務業企業比重和水平不斷提高,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7.2%,同比提高8.9個百分點。
尊重規律、注重統籌、積極作為,是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的原則遵循。
省委、省政府強調,要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進一步增強緊抓發展第一要務的緊迫感。
隨著一系列注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的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省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逐步增加。市場預期企穩回升,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7%。一季度,在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下滑2.7%的局面下,我省同比增長3.1%。前4個月,900多個億元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經濟增長的后勁正在持續累積。
“強化機遇意識和進取意識,堅決防止把新常態當作掩蓋問題的口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不力的借口。 ”這是前不久召開的省政府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唯有不斷強化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才能奮力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