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熱線:0551-69106578 業務咨詢:0551-69106578 郵箱:2268263116@qq.com
Copyright (c) 2012 機電產品交易網 . 版權所有 皖ICP備12004440號-2
中國制造2025需摒棄傳統工業的發展套路,提高技術研發力度,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是硬道理。
被視作推動中國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正式對外發布。對于中國制造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但與過去徹底告別似乎并不容易。
不是“工業4.0”
提到制造2025,繞不開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即為中國版工業4.0,認同這一提法的聲音不絕于耳。
齊魯證券不那么認為:勾勒中國未來10年的轉型藍圖,絕不僅是中國版“工業4.0”。其觀點主要是:以工業4.0為代表的工業互聯網雖然是重要內容,但方案核心在于通過五大戰略性工程和十大重點領域及六大配套措施,全面勾勒出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轉型、觸網、升級”的宏偉藍圖。齊魯證券分析,“中國制造2025”可類比2008年四萬億中的“十大重點領域”及2010年“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法。
當然,最權威的否認是
作為牽頭部門,工信部的解讀無疑值得關注。工信部部長苗圩用“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來對比“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的是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的結合、互聯網 先進制造業,來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兩國工業發展的階段不同——德國基本上實現了3.0,中國的工業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甚至有的企業還要補2.0到3.0這一課。
“《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不完全等同于德國工業4.0,德國工業4.0就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國制造2025》從始至終貫穿著應對新科技革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是它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革命制定的一個規劃,它還要顧及到規模龐大的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顧及到我們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工信部副部長蘇波透露了更多細節,未來還會專門制定一個跟德國4.0相類似的規劃。
藍戈智庫王鎵垠則聯想到“兩化融合”。他呼吁,在轟轟烈烈的跟風熱潮中,要冷靜地分析與思考:“工業4.0”雖由德國提出,但其實各個國家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例如我國已經提出的“兩化融合”及“兩化深度融合”,其目的、路徑及大多數內容與“工業4.0”基本一致。
比“工業4.0”內涵更多
既然不能畫等號,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與“工業4.0”區別開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顧問院長郭重慶對“工業4.0”的概念就不贊同,“我并不贊成德國‘工業4.0’這一提法,德國經濟本身多中小企業、家族企業,這與中國的勞動力占優勢國情也不同。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太強調技術了,著眼點也太微觀了,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人為導向變革,這和當前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有出入,我不認為照搬德國‘工業4.0’那套就適合中國。”在郭重慶看來,中國的工業變革應遵循“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互聯網哲理,聚集“全球大腦”與“萬眾智慧”的特征,以兩個平臺(開源平臺和眾包)釋放全球智慧,促進創新、創業。
“‘中國制造2025’的任務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說。他解釋,“‘中國制造2025’面向整個制造行業,它不是具體規劃,而是面向全行業的行動綱領,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是它的三個發展方向。
從時間維度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提到,我們要從2.0、3.0向4.0推進,任務更加艱巨,但是最終會形成雙方在4.0上的會合。
對于這一維度,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工業4.0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德國在工業1.0、2.0、3.0基礎上提出工業4.0,中國制造業則要2.0、3.0、4.0同步發展,“更為寬廣的技術選擇,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得我國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大大壓縮。”
“進程縮短是可行的,因為很多事情本身的發展有一定規律,但超越發展,彎道超車要慎用,還是要客觀地縮短進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提醒,工業化國家曾經走過這條路,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都把制造業作為很重要的推動力量。到了工業化后期的時候,制造業發展的速度減慢,但是總量并沒有減少。
“中國制造2025”戰略開始之際,正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賀樂賦認為這不是巧合:“一方面,新興業態、新的增長點正在破繭而出,為中國經濟打開敞亮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受困于成本增加和銷售困難,大多數傳統制造企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這是一個關鍵檔口。中國制造2025遇到的挑戰比德國工業革命4.0更為復雜,也更加艱巨。”因而,他也認為德國經驗不能照搬,技術提供者需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為中國企業量身定制創新解決方案。
“中國制造這列車在過去幾十年為了追求規模效益,一味盲目提速,導致信息化基礎薄弱、混亂的市場競爭秩序、體制約束和觀念固化嚴重等現實問題。”評論員兼制造業從業者聶光輝認為,應該先從“兩化融合”開始,中國政策導向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各區域信息化程度也參差不齊。而中國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對于“兩化融合”原本就不夠重視,很多制造企業還停留在企業門戶網站的概念上,更不要談什么互聯網思維、互聯網 、先進制造等概念。
聶光輝歸結,“中國制造2025”所提倡的生態圈層的前提還有待進一步淬煉,制造業作為國家工業的重要支柱之一,由于體制的問題,很長一個時期是以求穩為主,如冶金、金屬加工等行業依舊是以原材料粗加工為主要業務內容,在一定的體制約束下,限制了一部分企業的業務延伸。處于體制優勢的企業則往往利用自身優勢制約同行業其他競爭者,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創新動力不足。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也認為中國現在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和現在的互聯網技術發展有很大關系。但他也明白,“面臨這股變革的浪潮,我們中國制造的產品競爭力僅僅依憑于成本低、便宜,是站不住腳的。”
質量比概念實在
不少人自己也發現,觀點談到最后,比“工業4.0”概念之爭更重要的依然是說了千萬遍的質量。
“中國制造2025”所描繪的藍圖,的確讓中國的制造業感受到了興奮點,但是無論從市場圈層的形成,還是從技術革新、人才結構更新、創新能力提升方面,中國制造還需要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中國制造要想有大的突破是不可能的。因此,還是要回歸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國制造。
認為,不要概念要質量是“中國制造2025”的一大特點。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明確表示,提出質量為先,主要是考慮到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產品質量應該是向好的,但同時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在基礎領域,我們的一些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系統,質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長期依賴于進口,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在一些行業高端產品的設計制造方面,質量和可靠性也存在一些問題。要改變這種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狀況,必須從質量入手。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蔣家東將質量形容為我國制造業突破瓶頸的“關鍵”。多年來,我國制造業雖然取得了“上天”“入地”“下海”的巨大成就,但產品質量不高問題卻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他總結,這突出表現在:一些領域基本的符合性質量問題仍大量存在,導致不少產品質量不合格。據統計,2014年我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雖然達到了92.3%的歷史高位,但仍有23種產品的抽查合格率不足80%;一些裝備的關鍵材料、基礎部件、核心系統質量不穩定或是可靠性不高,必須依賴進口,導致研制生產長期受制于人;一些產業缺乏高端、高質量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只能定位于生產低端低附加值產品。解決這些瓶頸問題,主攻方向就是要在產品質量上實現突破提升。
“中國傳統制造業的低成本、低質量注定是產業紅海,如果不把質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很難去談創新。我認為,對基礎的制造業,與其去談創新去談新模式,不如把質量做好,很多時候高科技就是體現在質量上。比如發動機、機器人,不是原理不知道,而是我們的質量達不到。”一位央企科研工作者稱。
客服熱線:0551-69106578 業務咨詢:0551-69106578 郵箱:2268263116@qq.com
Copyright (c) 2012 機電產品交易網 . 版權所有 皖ICP備12004440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