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互聯網+”驅動中國制造2025
“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當前,全球正出現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中國制造2025’要抓住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通過高檔數字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建材,大力推進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工信部部長苗圩在5月13日召開的“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強調。
事實上,“生產自動化、產品高端化、管理智能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電力裝備企業的共同訴求。近年來,無論是火電、核電、水電裝備還是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裝備,亦或是開關、變壓器等輸配電設備都在不斷進行智能化升級。然而,自動化生產線、控制系統和關鍵材料的進口依賴仍舊是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最大瓶頸。
智能制造已成大勢所趨
根據“中國制造2025”設想,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制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廣智能制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制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制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互聯網+”趨勢下信息化與工業化勢必深度融合,智能化轉變是必然趨勢。智能控制裝置、智能制造機器和智能終端產品將成突破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裝置,即工業自動控制裝置發展趨向于數字化、智能化。二是智能制造機器,即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裝備。三是智能終端產品,即能夠融入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智能型產品。
實際上,近年來以機器人、3D打印、數字化工廠為代表的新科技得到迅速發展并融進入制造業中。一系列包括火電廠靈活性解決方案、光伏電站運行優化方案、一站式配電解決方案等技術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在電力行業逐漸得到應用,數字化電廠、智能變電站、智能風電場、智能光伏電站等從無到有。
構建“快 智能”生產體系
事實上,努力構建大幅度縮短制造周期的內部供應鏈組織、高效流程、市場導向的考核,以及合理的工廠、設備和倉儲布局、快速的品種轉換、高效的內部物流體系,將帶來制造運營模式的顛覆性變革,不僅能夠帶來響應客戶訂單能力的大幅提升,更帶給企業大幅度的資金壓縮和成本降低。
“在國家層面推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戰略之后,大全集團加快了有關戰略部署。具體來說,一是產品智能化,二是生產智慧化,三是管理信息化。”大全集團總裁徐翔如是說,如何將互聯網、大數據等與傳統制造業緊密結合,必須依靠制度和人才,依靠科技創新。
2014年,大全集團投入2000萬元對4條光伏組件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總投資1.5億元的大全數字化工廠預計明年建成,屆時將實現從物料到產品的全過程智能化生產。
“從生產方面來看,中信博將逐漸從人工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轉型。從產品本身來說,要不斷從‘低端求量’向‘高端求質’的方向轉變。從管理方面講,必須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管理轉變。”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浩如是說。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制造2025”需借鑒先進企業模式、結合中國企業變革實踐經驗,引入顛覆傳統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策略,構建“快 智能”生產體系,構建“短周期、低成本、快反應、高品質”的生產運營體系,并借助信息化平臺整合自動化設備、自動化物流,實現工業4.0的“智能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