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數量達到創紀錄的100家。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以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地在世界市場留下中國品牌的印記。成長中的中國品牌,將為全球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選擇,也讓全球市場因中國企業的發展而受益。新華社對外部即日起推出“中國品牌故事”系列報道,以增進外界對中國品牌、中國企業的了解。
在西伯利亞、南美洲雨林、非洲等地區的一些偏遠地帶,華為幫助人們收到通信信號;從智利礦難到日本福島核危機,三一重工給救援增添了強大的設備支持;在南非一些地區不同電流的軌道線路上,行駛著中國南車量身定制的“雙流制”機車……
中國企業正以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地在世界市場留下中國品牌的印記。
近日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IT展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展示了支付寶的最新支付技術:掃臉支付,并通過這一方式購買禮物送給展會。
這是馬云第三次來到漢諾威展會。14年前,他租了一個小小的展位,想把中國產品出口到歐洲,但沒有多少人光顧;8年前再次參展,他想幫助全世界企業在阿里巴巴上賣東西,也沒有成功。
但中國的850萬網商、3.34億活躍買家,和阿里巴巴一起耕耘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僅用了15年,一個年成交額2.3萬億元的電商傳奇、一個世界級科技企業品牌,就在中國誕生了——去年,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創下美股史上的最大規模IPO紀錄。
中國外文局最近公布的《2014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與2013年相比,越來越多中國品牌正被越來越多海外民眾所認可。阿里巴巴和聯想、華為、國航、海爾、中興、海信、TCL、中國銀行、中國移動等一起,成為海外最為熟悉的中國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打拼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從輸出產品到輸出資本,再到品牌意識覺醒。”中國品牌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教授王海忠指出,目前中國企業正在開始追求“國際化3.0”,也就是以全球視野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繼續展現良好的韌性和活力,數量達到創紀錄的100家,與美國企業數量(128家)差距進一步縮小。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新常態”,中國政府大力倡導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企業轉變思路,發展自主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努力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現在是中國品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企業吃苦耐勞,富有創業精神,市場嗅覺靈敏,現金流充足,母國市場龐大,這些都是中國企業的優勢。”王海忠指出。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中國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經濟發展正在轉向創新驅動和新的增長點。當被問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時,記者采訪的多位中國企業掌門人均回答“創新”。
在華為輪值CEO胡厚崑看來,華為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企業堅持不懈的科技創新努力、持續推動的開放合作以及內部管理機制的優化。僅去年,華為研發投入就達到408億元人民幣,占企業收入比重達14%。在近15萬華為員工中,超過45%從事創新、研究與開發。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顯示,去年華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為3442件,位居全球企業首位。而另一家中國企業中興通訊則位居全球企業第三位。
《2014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平均有64%的海外受訪者對中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作出正面評價,其中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更高。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快速興起,也給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在PC上,金山花了26年的時間擁有了3億的用戶,而在移動端只用3年就做到3億多用戶。”金山辦公軟件CEO葛珂說,新技術浪潮將催生更多中國式創新,推動中國品牌走向舞臺中央。
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之路,并非一路坦途。2005年,中海油因美國的“政治壓力”退出對優尼科的競購;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俄勒岡風電場的計劃因“威脅國家安全”被美方禁止。
中國企業“走出去”失利的原因包括:投資決策不慎重,缺乏國際化經營能力,對東道國政策、市場、文化、工會不了解,東道國的制度障礙或進入壁壘等。這些都考驗著中國企業的經營智慧與品牌建設能力。
許多“出海”的中國企業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在“走出去”國際化發展之后,如何能夠真正“走進去”,在海外成功塑造品牌。培養當地員工、承擔社會責任、融入當地社區、實施積極營銷,是許多企業共同采取的行動。
新疆企業特變電工副總經理吳微告訴記者,在海外的每個項目建設中,特變電工都致力于培養本地員工。特變電工在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培訓中心,為中亞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人才;在印度的特高壓變壓器研制基地,95%的員工是印度籍,他們大部分都在中國接受了培訓。
一個成熟的國際品牌,需要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塑造自身鮮明的企業形象。歷經多年積淀,中國國航已經逐步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品牌文化體系,借助國際社交媒體,向不同受眾宣傳國航的企業形象及文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在海外市場實施自主品牌的國際營銷策略。海信贊助澳網公開賽多年,現在開始贊助歐洲的知名足球俱樂部和F1賽事;美的在阿根廷請體育明星代言空調;英利已贊助兩屆世界杯。
“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最大挑戰還在于已經存在的‘低質低價’刻板印象。打破這種刻板印象,需要一批在關鍵領域的中國品牌的崛起。”王海忠指出,從已有的中國品牌國際化過程來看,中國品牌建立國際化形象,還是需要突出自己全新的全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