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走了。2015年2月,松下關閉了在華的最后一家彩電工廠,山東濟南的300多名員工在這個春節后將徹底失業。松下臨行時留下了一句話:本公司已不再是
家電企業。未來的松下,將從B2C主動向B2B轉型,汽車電子、住宅解決方案、商務解決方案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點。
所謂的“主動轉型”一說,其中有一些尷尬的隱情:2013年,松下在電視業務的虧損高達5000億日元,營業虧損465億日元,松下在中國電視市場的份額不到2%。
與松下的潰退相對的另一種景觀是,同樣的一個盤子,互聯網企業卻對此格外熱衷,小米、樂視等企業打著顛覆客廳的旗號紛紛入局。傳統廠商的冰冷和互聯網企業的火熱,讓很多人對這個市場越來越看不清楚了,它究竟是一個急需掙脫的陷阱,還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家電市場進入混沌期
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對家電市場的看法南轅北轍,這其實代表著家電市場進入到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混沌期。
傳統電視生產商反應冷淡的原因,我以為有以下三點:
曾經的技術優勢蕩然無存。日系企業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技術優勢,智能芯片的高度集成讓硬件生產走向了常規化路徑,門檻在不斷地降低。
多玩家肉搏。生產門檻的降低,催生了一系列新生代生產商,競爭壓力開始加大,而市場需求卻并未因此被充分激活,買家反而掌握了市場話語權。肉搏戰對傳統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消耗。
價格戰PK令傳統企業難以支撐。傳統企業面臨的主要是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挑釁,互聯網企業的基因決定了,硬件生產并不會是他們的主要盈利點,甚至有著長期不盈利的準備,于是將價格一壓再壓,這讓完全依靠硬件利潤生產的傳統企業難以繼續跟進,只能棄牌。
互聯網企業熱情的原因,也有以下三點原因:
革命者心態。互聯網企業在明知家電市場可騰挪空間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強勢進場,是因為互聯網企業認為自己是革命者,其目的是要利用多元的手段,換掉人們客廳里的傳統電視;
電視是構建智能家居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互聯網企業的如意算盤猶如司馬昭之心,智能家居離不開電視,在具體還不確定到底哪個產品才是入口的前提下,索性先做出一批來再說;
業余玩票,并不以此為生。無論是小米還是樂視,主營業務都不在電視產品上,生產電視更多是出于一種投資和孵化心態,既然沒有盈利的壓力,玩玩也沒有什么不可。
基因決定了各自的長板短板
事實上對傳統電視生產企業來說,仍然有一定的市場優勢:
技術根基深厚。傳統企業無需經歷互聯網企業的技術磨合、產能爬坡,高度成熟的生產技術和渠道把控能力,是互聯網企業一時難以超越的;
有持續的品牌效應和口碑保證。傳統電視企業普遍有著多年的品牌積淀,市場認知程度高,有口碑保證;
同時,傳統企業在智能時代,也暴露出生態化不足,缺乏軟件與內容支撐的產品劣勢。
而反觀互聯網電視,優勢有以下三點:
價格低廉。這一點毋庸贅述,互聯網電視儼然已經是廉價商品的代名詞,互聯網基因令其可以壓縮硬件生產和渠道成本,把價格定在冰點。
有內容生態的建設。盡管目前還沒有強勢的互聯網電視內容生產,但相信很快這個局面會得到改變。
在營銷端,更接近目標人群。傳統企業的陳舊營銷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時代潮流,互聯網企業在這一點上反而生機勃發,廣泛運用新媒體,令其在營銷端有著領先優勢。
同時,互聯網電視的劣勢也十分明顯,比如互聯網電視產品線不夠豐富,普遍是單款,用戶缺乏選擇的空間,這樣將很難迅速增加互聯網電視的市場份額。
混沌期的變數,如何聚合
互聯網企業與白色家電的合作已經有了先例,比如小米美的魅族海爾,我認為對黑色家電也是一樣。一種良好的電視生產機制,不應該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各自為戰,而多應該考慮彼此優勢互補的可能性。我以為,互聯網企業應該從臺前轉向幕后,與傳統企業合作,為其提供優質內容、操作系統,解決交互問題,并借此構建智能家居生態。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并不是不能接受的談判條件,畢竟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電視只是一個前端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
最后啰嗦幾句:目前的智能
電視確確實實還停留在一個孵化階段,白熱化的競爭還遠沒有到來。誰能夠先行完成聚合,誰就有了甩開對手的加速劑,各位玩家不如早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