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循環經濟之本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自2012年7月開始執行已2年,然而政策存在的“灰色地帶”,卻讓部分中小企業“傷不起”。
沈威(化名)是中山一家小冰箱出口業務民營公司的老板,其公司2008年順利投產后于2009年9月份出口業務開始走上正軌,目前出口達到公司份額近50%,出口產品95%為小型冰箱。雖然公司經營的這幾年增長較穩,但出口業務上的競爭也非常殘酷。
“我們做出口業務只有幾年時間,整體規模較小”,沈威向中國家電網記者透露,公司目前的總規模也僅有2億元。
據沈威介紹,公司外貿業務一直掛靠在一家絲綢外銷公司,該公司一年有8億美金的出口規模。“我們公司的商檢報關委托了這家公司,因涉及到出口退稅,我們要給他們開發票。而問題就出在這里。”沈威說。
2012年7月份國家開始征收廢舊基金,由于政策并沒有對企業出口掛靠的方式作明確界定,沈威公司與其出口掛靠公司之間的關系被稅務部門界定為內銷,這意味著,沈威所出口的每臺冰箱都要向稅務部門繳納12元的基金。
“12元/臺的費用就已經占到公司利潤2-3個點,我們出口業務利潤空間總過也就3個點”,沈威對此頗無奈,“每張出口訂單公司都可以提供報關商檢及相應報關憑證,我們也能理解出口產品在國內根本不產生廢舊物資,就不用交廢舊物資回收基金,只不過國家公布政策有不明之處,或者說灰色地帶。我們這些小企業主很糾結,也很痛苦,12元/臺廢舊物資回收基金占出口額2.7%—3.1%,這對靠出口生存的小冰箱企業打擊是毀滅性的,公司始終覺得不合理”。
沈威算了一筆賬,按照12元/臺的基金費用,以及公司出口量的規模,至少要向稅務部門繳納100萬元的基金,這會導致公司出口業務面臨虧損。
沈威介紹,在中山、順德一帶,至少有幾十家與他一樣的企業主公司面臨同樣的命運。而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資金最稀缺也最致命,他們規模小實力弱,沒有融資的能力,靠著差異化的生存方式抵抗著市場的競爭風險。如今,政策像一把無情的尖刀指向他們,中小企業的命運該何去何從?
據中國家電網記者了解,《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的亮點是針對國內銷售的電器,對生產企業和進口企業征收處理基金。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對生產企業的征收標準為電視機15元/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
由于設定的征收標準抬高了生產企業的成本,在基金征收實施一年后,去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曾委托中國家電協會就處理基金減征成立項目組,調研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