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出臺“1+3+5+N”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對產業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調整后,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政策資金,通過“撥款變投資、投資變基金”,撬動大量社會資本跟進,實現財政資金的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環。
自2006年起,合肥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對分散在各部門的產業扶持政策和資金進行整合,形成了統一規范的政策體系。這就是該市扶持產業發展“五大政策”。“五大政策”有效防止政出多門,增強了政策的協調性和聯動性,成為該市招商引資、集聚要素的一塊“金字招牌”。截至2013年底,合肥通過“五大政策”累計投入政策資金96.3億元,對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合肥市安排27億元用于政策扶持。其中,工業政策資金近10億元、自主創新政策資金6億元、農業政策資金6億元、服務業政策資金3億元、文化產業政策資金1億元。同時,對產業扶持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形成“1+3+5+N”的政策體系框架。 “1”指《合肥市扶持產業發展政策的若干規定(試行)》這一綱領性文件。 “3”指的是三個管理辦法。 “5”指的是五大產業扶持政策,分別明確了各產業扶持的重點及采取的具體投入方式。 “N”指各產業政策執行部門可按照相關規定,量身定制具體實施辦法。
新政策體系對政府資金的投入方式進行調整,除原有的事后獎補外,增加了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三種投入方式,打破了原先無償獎補和資金直補企業的老辦法。調整前,合肥市政策資金90%以上為“輸血式”的事后獎補。調整后,政府通過基金、財政金融產品等方式,在企業最需要資金時“雪中送炭”。財政資金事前、事中集中支持,在項目順利完成后退出,再循環投入下一個項目。通過循環使用,財政資金可以像“滾雪球”越滾越大,扶持更多企業發展。
同時,合肥市一改政策資金撒“胡椒面”的方式,把有限的資金主要投向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達到收縮戰線、集中使用的目的。今年,合肥市將拿出5億元以基金方式投向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基金運作的做法,對接社會資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測算,能夠吸引20億元的社會資本。以后,合肥市將逐年擴大基金投入額度,通過基金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使政策資金的盤子越做越大,對產業發展扶持力度越來越強。
【編后】
這是合肥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的一項重大改革。改革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劍指為社會詬病頗多的政策資金使用問題。政府側重于優化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由更多運用行政手段向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轉變,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和使用效益最大化。這既能提升產業扶持的政策效率,又能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值得關注、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