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最近國內外家電廠商紛紛發力智能家電,有觀點認為2013年將是智能家電的爆發年。家電業的智能時代到底潛藏著怎樣的變局?企業應該如何贏得智能時代的主動權?《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家電產業問題專家羅清啟。
最近國內外家電廠商紛紛發力智能家電,有觀點認為2013年將是智能家電的爆發年。家電業的智能時代到底潛藏著怎樣的變局?企業應該如何贏得智能時代的主動權?《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家電產業問題專家羅清啟。
經濟參考報:最近國內外家電廠家紛紛發力智能家電,從智能電視、冰箱、空調等產品一直到智能家居,怎樣看待當前家電產業的智能化趨勢?
羅清啟:從發展趨勢來看,家電產品的智能化是社會的巨大進步。家電的智能化讓人與家電、家電與家電之間的對話成為可能,這推動了數據在不同物品之間的自由流動,大大拓展了人們的信息邊界和行為邊界。同時,產品技術的升級也將推動產業競爭焦點的轉移,由原先的產品競爭轉向后臺的核心部件競爭,這一新競爭規則對全球家電企業來講是一場全新的挑戰。
經濟參考報:種種跡象表明,智能家電是一塊大蛋糕,企業怎樣才能搶到智能家電的蛋糕呢?
羅清啟:從產品狀態來看,傳統家電是一個個的孤島,除了彩電連接有線信號外,其他家電都處于一種孤立、靜默的狀態,現在要讓這些家電互相對話互相交流,其中兩大部件必不可少,一是處理芯片,這是智能家電的大腦,二是軟件,這是智能家電的操作界面。這樣來看,表面上是智能家電產品在較量,本質上卻是背后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在競爭,企業如果主導不了這兩大部件,再大的制造規模也是一堆一吹即倒的積木,所以,在智能時代,誰擁有關鍵核心部件,誰就更具有競爭優勢。
經濟參考報:從全球產業競爭態勢來看,智能家電產業已是暗流涌動,而國內家電企業將面臨怎樣的競爭格局?
羅清啟: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看一組數據:據統計,2012年中國進口芯片的費用達到1650億美元,超過了進口石油的1200億美元。芯片是國家的“工業糧食”,而我國每年要花超出進口石油的資金進口芯片,進口率高達90%以上。國內企業在智能化時代面臨巨大的戰略危機,在芯片和操作系統不能自主研發的背景下,企業即使推出各種各樣的智能終端,仍然掌控不了產品定義權和產業話語權,始終處于產業的最末端,即使進入了智能時代,那也是穿著智能外衣的打工仔。
經濟參考報:我們發現,在全國家電企業中,只有長虹等少數企業一直從事芯片和操作系統的研發,其他企業都選擇了直接進口,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羅清啟:芯片和操作系統兩個產業投資大、周期長,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國內企業來講,不是什么輕松就做什么,而是什么關鍵做什么,企業的真正競爭力不在于量的積累,而在于產業戰略結構的突破。從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來看,國外企業從事芯片和操作系統的開發,而國內企業主要從事整機產品的開發和制造,能夠打通芯片、操作系統、核心部件、整機制造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屈指可數。
實際上,核心技術開發與整機開發具有很強的協同作用,前者為后者提供技術支持,而后者為前者的產業化提供市場保障,兩者帶來的不是疊加效應,而是乘數效應。像長虹這樣既從事芯片和操作系統研發,又從事整機制造的企業,隨著家電產業的智能升級,其競爭力將逐漸釋放出來,不僅提升智能終端的競爭力,而且還將提升核心部件的全球競爭力,這是真正的產業升級。
經濟參考報:據媒體報道,去年長虹開發了智能家電操作系統軒轅T V O S,而最近自主開發的面板專用芯片PD C已量產,如何看待自主研發核心部件的意義?
羅清啟:不能孤立地看待一個部件的研發,我國企業能夠自主研發操作系統和芯片,這說明我們突破了智能時代的最后天花板,對未來產品的定義和產業的航向具有主導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兩大核心部件的研發,我國企業具備了一套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也就是關于家電操作系統和芯片的研發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聚集了領先的人才、技術專利等要素,可以陸續生發出更多領先的產品,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平臺,就徹底仰人鼻息了。真正令競爭對手害怕的不是一兩個產品研發的成功,而是具有一套自我繁衍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