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高科技曾被認為只是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專屬游戲,但如今中國正在顛覆這種偏見,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中國已經令人意外地與美國共挑大梁。
“到2018年,中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研發支出可望達到150億美元。”麥肯錫董事長兼全球總裁鮑達民如此預測。鮑達民是一名中國通,在成為麥肯錫掌門人之前曾長期駐扎上海。今年9月底他空降北京,再次呼吁中國加大力度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他認為,中國在這方面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這里擁有海量活生生的數據。他表示,20年前全球范圍內曾出現過一次“假曙光”,但是當時沒有可匹配的計算能力,如今隨著計算技術的提升,加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多數據得以采集,人工智能正在從構想變為可應用的現實。
此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做過三點判斷:人工智能投資已進入到世界領先科技公司對專利和知識產權的競爭階段;早期進入人工智能行業的公司往往更接近數字化前沿;高科技、通信與金融服務三年內將成為人工智能的主導產業。麥肯錫預計,人工智能應用的市場規模將在八年后達到1270億美元。在2017年3月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鮑達民在講演中稱,一些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和語音識別等技術方面走在了前沿,可整合進諸如私人助理、自動駕駛等新產品中。
作為執掌這家全球頂尖合伙人咨詢公司近九年的資深人士,鮑達民在每日與各類客戶的接觸過程中,訓練出了非常敏銳的洞察力。一個趣聞是,現在越來越多機構開始認真對待中國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實早在2010年鮑達民就談到可能會出現一個“新的貿易軸心”、“這是以前的一條絲綢之路”。
鮑達民對中國問題很感興趣,也懂得如何發揮影響力。跟其他很多行業一樣,今天的咨詢業也面臨著被人工智能大肆改造的命運,在高薪聘請員工與高價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之間,以做決策為每日工作的鮑達民,此時更需要仔細權衡。他表示,公司要承擔起“雙重使命”——為滿足客戶需求而大力引進機器人和自動化程序,另一方面需要培訓員工掌握運用人工智能必需的相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