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和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力度加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越來越快,附加值越來越高。但也應該看到,我國高新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為此,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也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激發創新潛力。
“在亞洲產品與服務出口方面,價值發源地已從日本向中國轉移。”這是日本經濟產業省《通商白皮書》(2016年版)作出的判斷。該白皮書還指出,在對美國高附加值零部件和材料出口方面,自2006年開始中國所占比例已超過日本。
與之對應的是,此前不久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制造在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中所占份額,從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
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2016年4月底,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風電項目正式開工。據了解,作為當地最大規模的風電項目,投運后將可滿足7.5萬戶家庭用電需求。像金風這樣,加速向國外輸出價值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在2015年年底已達到了7.9萬家。
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2和2.1個百分點。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近年來,我國在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
“我國已進入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關鍵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陳寶明向《經濟日報》記者分析道。當前,全球需求萎縮、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產業生存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中企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國在高技術產品中所提供的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日益增多。這一方面,是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而推動供應鏈本土化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我國企業在創新戰略的推動下,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的結果。”陳寶明說。
領跑創新腳步不能停
“對于外部評價,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表示。在他看來,日本《通商白皮書》提出的價值發源地中的“價值”包含著兩方面內涵:市場化能力和附加值提升。
“我國高科技產品產業化速度越來越快,附加值也越來越高,這與我國創新戰略大力推進密不可分。”劉進長說,相比日本,我國在科技人才方面更具優勢。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在人才、政策、機制、金融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潛力,帶動了高技術產品的價值提升。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高新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不少企業仍處在跟跑階段,缺少原創性創造和領跑創新。”劉進長說,中國企業應學會從源頭、理念、概念上創新。此外,中國企業還應更加強化“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淺嘗輒止。
許多關鍵零部件仍處在依賴進口的困境中。以機器人產業為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成本占到整體生產成本的70%以上。“我國上一輪機器人發展概念成功、產業失敗、技術滯后。”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直言不諱地指出。
除此之外,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仍不完善、產品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一系列問題依然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攔路虎。
加快形成核心競爭力
要提升高科技產業價值,關鍵還是自主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這一點,從華為與聯想發展路徑上表現得十分清晰。在兩家公司創業前10年,聯想主打自主創新,成為我國計算機領域領頭羊;而近10年,華為更加注重自主創新,不惜投入2400億元重金支持創新事業,并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79000名,一躍成為全球擁有專利最多的企業,公司業務體量也迅猛增加。
據了解,今年,有關方面將繼續加快實施已部署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電路裝備、寬帶移動通信、油氣田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若干戰略性產品。同時,將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網絡空間、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海深空探測等領域,抓緊遴選啟動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
陳寶明認為,我國已邁過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以及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加速增長的階段,當前主要任務就是推動經濟結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創新驅動發展轉變。全球經濟低迷和結構調整為我國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機遇,我國不可能始終停留在“世界工廠”的定位上,而必須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我國產業由世界制造大國向中高端邁進,必然從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等基礎部件和材料起步,從制造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推進,形成更多產業價值源,繼而創造更多世界品牌。”陳寶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