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星火機床走過的路,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瀕臨倒閉到走向高速發展,并呈現持續增長,有多種要素使然。究竟是什么關鍵要素使處于命懸一線的星火賴以生存?又是什么關鍵要素使星火不斷發展,勢成燎原?
天水星火有限責任公司是1967年由沈陽第一機床廠搬遷到天水的三線企業,2002年6月由原天水星火機床廠改制組建而成。在地理位置上,星火機床并不占優勢。廠區坐落在天水麥積區的一個小鎮上,依山而建。沒有氣派的廠房,也沒有奢華的大門,乍看起來還有些“寒磣”。但就是這個略帶“寒磣”的機床廠,星火機床成為了世界九家重型臥式車床生產廠家之一,中國生產大型廻轉類機床的領頭羊,中國大型數控車床、精密軋輥磨床主導生產企業,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八大金剛”企業,國家自動低壓鑄造機工業性試驗基地。可有誰能想到,10多年前,由于對市場經濟的不適應而步入了虧損的境地。最困難的1999年,僅實現年銷售收入1800萬元,職工人均年收入才2800元,累計虧損卻達到了4200萬元,在產值上星火還是個瀕臨破產的小廠。
如今,“星火”的帶頭人李維謙,依靠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營理念管理企業,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企業,將 “不可能”變為“可能”。經過他和“星火人”的不懈努力,使星火公司這樣一個連年虧損的企業走出困境,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一躍成為天水市第三利稅大戶,進入甘肅省利稅百強企業,產品覆蓋全國各地,銷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和諧立本,創新為先,行者無疆
回顧星火機床走過的路,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瀕臨倒閉到走向高速發展,并呈現持續增長,有多種要素使然。究竟是什么關鍵要素使處于命懸一線的星火賴以生存?又是什么關鍵要素使星火不斷發展,勢成燎原?
星火機床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來,并快速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先進的理念統領職工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業文化的實踐中,培植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形成員工和企業的核心價值取向,引導職工做正確的事;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職工,體現員工的主人翁地位;用企業愿景,激發職工斗志,密切干群關系,體現親情管理;搭建個人發展平臺,關心員工的均衡發展。
早在2002年,星火就總結提煉了“和諧立本,創新為先,行者無疆”三句話作為企業的經營理念。李維謙指出,它們看似簡單,但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星火人在篳路襤褸的發展過程中,基于“活下來”的極度渴望,“活得好”的不懈追求,以及“活得更好”的美好向往而發諸內心的感悟!同時,通過獨具星火特色的口語化的文化體系,它們又很容易轉化為每一個員工的自覺行為和習慣。比如,“和諧立本”就是對星火一系列“說法”的歸納和升華。它首先體現的是人與人的和諧。針對早期星火矛盾重重、人心渙散的局面,李維謙提出了“有話講在當面”、“不搞階級斗爭”、“把人當人,把事當事”;他發現干部中存在著互相拆臺的惡習,又提出“后任不罵前任,副職不倒正職”;改制中,星火講“真情到永遠,友情相陪伴”、“不讓一個職工掉隊”;在內部,李維謙提倡“陽光心態,永不抱怨”,他常跟員工講,抱怨是一種毒素,會侵害你的人生,抱怨越多,生活越苦。“和諧”也不僅針對人與人,還包括物與物。在沒有上重型機床之前,星火在配備了50噸天車的廠房里生產3噸的小床子,李維謙指出這是“大馬拉小車”,不和諧,大馬應該拉大車——這成為星火決定搞重型的因素之一。此外,“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講的是人與事、物與事的和諧;“不對市場說不”,講的是企業與市場的和諧;“外圓內方”,講的是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等等。在李維謙看來,和諧是企業經營中的美學思維,“和諧立本”比之于“以人為本”,更全面、更準確、更清晰地總結了星火走過的道路,如今已成為指導星火日常工作實踐的法寶之一。同樣,“創新為先”、“行者無疆”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像“行者無疆”,并不單指企業的發展目標而言,“精益生產講持續改進,產品質量的提升是沒有盡頭的;我們在生產中講‘行者無疆’。”李稱,“‘行者無疆’要求每一個星火人‘永遠視今天為落后’,一定要講精益求精,不能講差不多——差不多的文化只會害了星火。”
在“星火文化”的語言體系中,不準講“因為……所以……”,只能講“即使……也要……”。比如,你不能說“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所以今年的任務完成不了了”,而應該說“即使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也要完成任務”,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消極的心態,早早就為失敗埋下了伏筆,后者是積極的思維,才有可能為勝利爭取希望。這在星火還有很多直觀的說法,像“不說熊話”、“沒辦法就是沒本事”、“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發現不了問題是失職,解決不了問題是無能”等等。
“信心文化”指引著星火人走出“黑暗”
李維謙是搞技術出身。1982年從甘肅工業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星火廠當設計員。1993年,36歲即被提撥為總工程師。三年后又被任命為廠長。職工們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大家認為一個懂技術的人當廠長,這下廠子有救了。
當時星火困難到什么程度?李維謙說,可以用三個“兩千多”來形容:一是有兩千多人,二是銷售收入僅兩千多萬,最慘的時候只有1800多萬,三是人均年收入兩千多元。職工們需要不時到農村的親戚家借米借面才能維持生計,甚至作為廠長的李維謙也接受過親戚的接濟。為了省錢,星火的生活區白天停電,晚上停水,冬天只在夜里供兩小時暖氣,不為保暖,只求別把老人小孩凍壞。
沒資金、沒人才、沒產品、沒市場,但李維謙卻在內部講,星火最缺的不是這些,而是信心。只要有了信心,沒資金我們可以有政策,沒人才我們可以自己培養,沒產品我們可以研發新產品,沒市場就用新產品打開市場。他進而提出了星火發展的“三步走”:第一步是生存,第二步是發展,第三步是建設星火大家園。按照他的構想,“星火大家園”不僅要物質豐富,而且要精神充實,實現物質、精神的雙豐收。職工們聽起來像共產主義理想一樣遙遠。“但傳遞給他們的是信心和希望。”李維謙將它總結為星火的“信心文化”。他說這個世界上什么樣的人都有成功的,男的、女的,美的、丑的,內向的、外向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信。星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可以說有很多因素,但匯集到一條,就是信心。困難時期星火人講“決不棄船逃生”,后來又提出“永不抱怨,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三永”精神,并且反復向員工灌輸“只要你說自己行,不行也行”,等等,都是星火“信心文化”的體現。溫家寶總理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提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李維謙看來,這句看似簡單的話,抵得上一篇超級的博士論文。
而在生存階段,星火的目標只有一個——活下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企業不關門、不倒閉,職工不凍死、餓死,星火就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李維謙采取的辦法是“分路突圍”,8個車間都自己出去找活干,掙來的錢跟廠里三七開,再用這三成來養活研發、行政、后勤等人員。一次開職代會,有職工向李維謙反映,生活區里有30多輛機動車,每天早上很早就發動,嚴重干擾了大家的休息,要求廠里管一管。李的答復是“不能管”,因為“現在有些職工就指這臺車活著”。
情勢如此艱難,有人建議“盤活資產”,把“沒用的設備”賣掉,李維謙不同意;有人想讓鑄造車間獨立出去,甩掉“包袱”,李維謙以“鑄造是機床生產的第一道工序”為由,堅持要保存下來;李維謙還拒絕在“減員增效”中讓一半人下崗,而是讓部分職工輪崗,這樣職工給家里也好交待。他說:“只要有人、有廠房、有設備,星火的復興就有希望。”在苦苦支撐的同時,星火始終沒有忘記為未來積蓄力量:一方面,通過實行漸進式的改革,星火逐步完善了分配制度和組織機構,建立起適應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另一方面,全力開發新產品,提前為行業的復蘇做好準備。
1999年前5個月,星火才干了432萬元產值,全部用來發工資都不夠。奄奄一息的星火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此時,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李維謙已經看到了曙光;生死關頭,他召開了一次全廠班組長以上人員參加的“誓師大會”,告訴大家“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號召大家“再堅持一下,爭取最后的勝利”。為了加快新產品的設計速度,星火在征得職工同意后,停發了一點有限的工資,用這些錢上了一套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李維謙向職工們承諾:“現在不發工資,是為了將來能發工資。”同樣的句式李維謙后來曾多次使用。當需要資金滾動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時,他說:“現在少發工資,是為了將來多發工資。”當對有限的資本進行運作實施海外并購時,他又說:“現在暫時不分紅,是為了以后多分紅。”李維謙是在忽悠員工嗎?他自己笑稱“你認為是忽悠,那就是忽悠;但時間很快就能作出檢驗,你說的話是不是一條一條都兌現了?”
當年,星火提出了“通過三年時間使銷售收入達到4000萬元以上,利潤保平,徹底扭虧”的任務。這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難以企及的目標。但后來的形勢表明,甚至連李維謙對市場回暖速度的估計也保守了。2000年初,剛過完春節,星火廠門口就掛出了“大干四季度,實現4000萬”的火紅橫幅!
勇于創新 突出重圍
多年來,李維謙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月都要認真研讀全國機床協會發布的行業統計報表。這些報表之于他,就如同指戰員的軍事地圖:他每每從枯燥的數字背后發現市場興衰、產品流變的蛛絲馬跡,從而為星火的發展指明道路。這樣說沒有絲毫夸張的意思。在機床行業,星火的產品結構調整之所以走得這么早,就多少跟他的這個習慣有關。
翻開2000年的報表時,李維謙的心情并不輕松——盡管這一年,星火完成銷售收入3348萬元,如愿摘掉了長達5年連續虧損的帽子。這不僅是因為一些過去不如星火的機床廠,現在已經跑到了星火的前面;更主要的是,他發現一家跟星火一樣生產大中型車床的企業,銷售收入是星火的一倍,也不過剛剛保平。這會不會是星火未來的命運?與此同時,他注意到另一家生產重型機床的企業,規模跟星火差不多,卻輕松實現了贏利。這讓他更堅定了心中的一個想法:星火必須擠一塊重型的市場才能有所作為。而此前,也是在研讀報表時,李維謙就發現上述重型機床廠是國內7家重型廠中效益最好的,其主打產品為軋輥磨床。再一了解,軋輥磨床市場潛力很大,大部分還依靠進口,李維謙遂萌發了研制軋輥磨床的念頭。
做重型車床,大家能理解,星火就是搞車床出身的;但做軋輥磨床,很多人認為“不靠譜”。“軋輥磨床精度要求太高,”他們說,“而且,從來沒聽說過生產車床的廠家能生產磨床。這事想都別想!”可李維謙并不這么看。在他眼中,根本就不存在這種門戶之見。“你們看到的機床,分為車床、銑床、刨床、磨床、鉆床、鏜床,而我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圓’和一條‘直線’。”他這樣說服反對者,“比如,車床就是工件做旋轉(圓)運動,車刀做直線運動;銑床就是工件做直線運動,銑刀在旋轉運動的同時也直線運動;磨床呢,就是工件做直線運動,磨具在旋轉運動的同時也直線運動……一切機床,歸根到底都是一個‘圓’和一條‘直線’運動的復合,軋輥磨床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能做好車床,就一定能做好磨床。”當然,涉足一個新領域,李維謙并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難度,“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他沒有冒進,而是采取了“先修再造,以修促造”的策略。
不久,機會就來了。廣州造紙廠要維修改造一臺國外進口的軋輥磨床,聞訊后,李維謙連夜坐火車,在大年除夕夜前趕到了廣州,要求參加投標。對方負責人被他的誠意打動了。在星火,多年來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書記主內,管生產;老總主外,跑市場。直到今天,凡是重要項目的招投標,李維謙都會親自參加。在5月份舉行的招標會上,廣州造紙廠首先向星火發來了邀請。李維謙帶領技術人員再次南下。此時的廣州天氣已經很熱。他們在一個沒空調、沒風扇的小招待所的房間里,光著膀子流著汗,連續工作了三天三夜,拿出了維修改造方案。當廣州造紙廠的那位負責人看到他們工作時的情景時,又一次被感動了。
最終,星火贏得了該項目,并圓滿完成了任務。有了第一臺的成功,再加上廣州造紙廠的推薦,星火接著又大修了7臺不同國家生產的軋輥磨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步摸清了世界先進軋輥磨床的第一手技術資料,并積累了設計經驗,鍛煉了研發隊伍。2002年,在攻克了幾十個關鍵技術難題之后,星火終于推出了自己的大型數控精密軋輥磨床,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一炮在市場上打響,當年即承接合同2000多萬元,并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至今,軋輥磨床與大型數控車床、端面車床一起,形成了星火的三大拳頭產品。
高瞻遠矚 科學發展
按照市場規律,有高峰,就會有低谷,如果市場滑坡,應當如何應對?對此,李維謙已有了應對之策——讓星火高、精、新的機床產品走遍世界,用做大做強的市場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他是星火自主創新的排頭兵,帶領星火突出重圍的領軍人物,在他的下屬心中,他是企業掌門人,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是一個沒有疆界的行者。
金融危機來臨時,李維謙異常堅定地認為,“即使大家都過不去的話,我們也能過去。星火有可能成為機床行業的最后一個避風港”。果不其然,危機中,星火風景這邊獨好,依然保持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產品開發走在了行業的前面,星火嘗到了結構調整的甜頭。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重型機床訂單開始下降,但在重型產品下跌的同時,老產品則開始上升。“機械工業的盛衰有它的規律。先是從機械制造開始,然后是機床制造,機床制造又是先從小機床開始,到重型機床衰退的時候,小機床又開始回升了。正是因為按‘理’出牌,星火才做到了‘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李維謙看來,行業有行業的發展規律,企業也有企業的成長規律。過去,星火主要是從“實體經濟”中獲益;而隨著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要實的、虛的一起做”,李維謙認為,“這將是加快星火在機床行業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途徑。”
事實上,早在2006年,星火就已邁出資本運作的步伐,當年兼并了瀕臨倒閉的天水紅山試驗機有限公司,次年又收購連年虧損的蘭州機床廠。此后,由省內而省外,由國內而國外,星火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兼并重組等形式,又先后建立了青島星火、南京星火、大連星火、營口星火、常州星火以及德國星火、法國星火、英國星火等多家參股、控股企業。李維謙將之命名為“星火燎原計劃”,并希望由此推動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在李維謙看來,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發展模式,首先是由機床產業的發展規律決定的。“今天,從世界范圍來看,一處獨大的企業已經不復存在。過去幾萬人的企業,蘇聯有、德國有、英國也有,但現在都沒有了。因此,要想做大的話,一處獨大是不行的,必須多處布點。”其次從管理實踐來看,制造業企業人數達到1、2千人,管理起來就會有難度,而1、2百人的組織管理則更有效,反應也更迅速。第三,“星火燎原”是一種充分整合資源的發展方式,“通過它,我們將能夠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撬動無限的未來”。而且整合的資源是多方面的,并購法國SOMAB,參股德國WMH、英國WB,在李維謙看來就是“學習的意義”大于“商業的目的”。“你說你要做‘世界一流’,光喊口號沒有用。怎么辦?我們出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不單是看,我們還挽起胳膊跟他們一起干,邊干邊學,總結經驗。國外走過的路就是我們即將要走的路。學習他們,我們就能更好地選擇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