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脫硫技術的多次試驗與探討
隨著市場對品種鋼生產的要求不斷增多,公司內部對品種鋼生產進行了較大調整,特別是為更好發揮l號、2號真空精煉技術的優勢,二煉鋼廠承擔了大量高難度品種和新試品種鋼的生產,但經過脫硫處理的鐵水量僅占實際消耗鐵水的41.82%,遠遠滿足不了生產高質量鋼的要求。為此,公司和二煉鋼廠就如何挖掘KR脫硫生產能力進行多次研討,并組織了一些試驗,如:改雙罐為三罐脫硫、高爐罐直接脫硫等,都因條件不具備而取消。1999年公司決定擴大二煉鋼廠鐵水脫硫能力,實現全脫硫處理,在全面分析比較選用噴吹和攪拌式脫硫工藝優缺點后,決定仍采取KR脫硫工藝,其理由是:KR攪拌式脫硫工藝在二煉鋼廠已生產20余年,移動破碎站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還有創新,技術經濟指標較原設計有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如用CaO取代CaC,、鐵水溫降減少、深脫硫效果W([S])≤0.002%的罐次比率在96%以上、攪拌頭壽命夕>500次、噸鐵脫硫處理成本≤18元、鐵損<2%,這些技術經濟指標與國內外相關鋼廠鐵水脫硫工藝相比,表現了較明顯的優點。
從上述比較可見,脫硫劑單耗低,脫硫效果穩定,處理時間周期短等特點,明顯優于噴吹法。由此2000年11月23日,由國內設計的我國第一臺140萬t的2號KR脫硫“一攪雙扒”裝置在二煉鋼廠建成投產,加上原有1號KR處理量90萬t,年脫硫鐵水可達230萬t的能力。
按二煉鋼廠KR脫硫生產技術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5年)提高鐵水脫硫的生產能力,脫硫鐵水產量達30萬t/a;制砂機第二階段(1995--2001年)進一步挖掘擴大脫硫能力的過程,脫硫產量以每年10萬t速度遞增,1999年達93.4萬t;第三階段(2001~2002年)具備了鐵水全脫硫的能力,2002年實際脫硫鐵水達165萬t。表2列出了1998--2003年6月脫硫主要經濟指標的對比。
德國“KUTTNER”公司,在脫硫技術上處于國際這一領域先進水平,在技術交流中了解的情況如表3。
KR脫硫法的最大問題是攪拌頭壽命很低而制約該項技術發展,二煉鋼廠從1996年對延長KR攪拌頭進行技術攻關,通過不斷改進工藝操作和攪拌頭烘烤技術(圖1),使攪拌頭壽命逐年明顯提高,其中最高壽命達637次,由于脫硫攪拌頭壽命顯著提高,鐵水脫硫成本逐年下降,現噸鐵脫硫成本為18元。